美德是在一定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人的心性、行为、人格的美善之质,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人在与其独特的社会身份直接相关的行为道德领域所达成的品性卓越或优异。美德因此也是标志历史和文化中人的自主、能动、自律的美善素质,是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主体根据和精神品质。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系统阐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论的基础上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这意味着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人民群众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才能牢固扎下“根”来。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德基础,意味着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活化中华文明蕴含的美德因素,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主体根据和精神动力,无疑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固“根”工作。
第一,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德基础,就是适应现时代以德立身、以德兴国的需要,以美德力量促进文化的自信自强。文化的自信自强不仅在于经济、政治、制度等的自信自强,更在于每一个公民的心性善良、行为美好、人格完善,即在于德性的优雅和崇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进,在于现代化过程中不断致力于构建对中华文明的激活机制,而中华文明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任人唯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美德因素,通过丰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而呼应了以德立身、以德兴国的迫切要求,引导人们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前、向善的力量。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无论儒家的人本主义美德传统,还是道家的自然主义美德追求,都强调“德”在立身、兴国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都在孜孜以求地实践以德立身、以德兴国的理念,使中华民族发展始终贯穿着一种强烈的治身、治心、治国、治世相统一的主线,由此塑造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尊崇自然、崇德向善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在新时代,美德在立身、兴国中的地位和价值不仅没有减弱,而且随着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推进而大大加强了。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德基础,就要适应现时代要求,继承弘扬传统美德,转化发展儒、道等代表的文化传统蕴含的美德因素,以此为基本资源、精神营养和价值参照,以滋养、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德内涵和形式,提升每一个公民的道德素质和文明水平,提升国家德性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推动并形成健康向善、积极乐观、富有正气的社会风气,以及重视和崇尚“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美好生活方式。
第二,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德基础,就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中华文明蕴含的美德因素活化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和价值基础。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在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其基本立足点或思想源泉和基础则在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因素。在此方面,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共识是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规范建设经验、多样的美德思想资源。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前提与现实、本来与未来的关系。不忘前提,扎根基础、找好立足点,才能建设现实、开拓未来;不忘本来,融入现实、活化现实,才能铸就现实、开辟未来;弘扬继承,善于消化、善于吸收,才能利于转化、更好创新。传统美德视为文化创造的基础和精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有了立足点和根本。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以中华美德的精神力量和丰富资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更能凸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根源、密码、核心与灵魂。善于挖掘和阐释这些根源、密码、核心与灵魂,传承发展美德资源的精华,才能更好地开拓创新。中华文明在数千年历史中形成的独特美德因素及其思维方式,已成为展现民族文化的核心与密码,它植根于并融入在中国人的精神、思想和社会价值体系的深处,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浸染着现代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及其行为方式。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思想源泉和价值基础必然依赖于它,并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智慧的滋养。
第三,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德基础,就是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共同价值建设的期望,以中华传统美德蕴藏的智慧、经验和启示来应对当代人类面临的某些领域的严峻挑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等存在着多方面的危机和冲突,使得当代社会构建共同价值面临着很大挑战。中华文明中的美德因素不仅是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基本支柱,也是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内容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部分。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篇》)、“以德服人”(《孟子·公孙丑上》)等可转化发展为共同价值“和平”的基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革故鼎新”(《周易·杂卦》)等可转化发展为共同价值“发展”的基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等可转化发展为共同价值“公平”的基础;“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等可转化发展为共同价值“正义”的基础;“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引“泰誓”)、“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篇》)等可转化发展为共同价值“民主”的基础;“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庄子·逍遥游》)等可转化发展为共同价值的“自由”基础。中华传统美德对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的中国智慧的表述,可以归结为“仁”即“仁者人也”(《礼记·中庸》)的表达。“仁”是对人友善、人我相亲以及人与人的共生共荣,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最根本的原理。在现代多元文明互鉴中,中华文明来源于《易经》的生生、源于道家的自然、源于儒学的仁义与源于佛教的慈悲,其精粹思想是人类进行群体生命整合的示范准则,具有价值的理想性与价值的规范性,从而有使个人弘道立德、普遍化育人心、和谐人伦秩序之意义,其中含有的刚健进取、包涵融合之德性既是人类原有的共同道德价值,也是人类可以发挥和发展的共通价值,更是人类应该追求的理想价值。世界多元文明发展互补互成、东西方德性与智慧相互结合,才能追求世界永久和平与人类持续繁荣。
总之,中华文明蕴含的丰富、独特的美德因素,不仅铸就了中华文明的特质,而且通过深刻影响中国的发展进步和中国人的道德世界而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品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德基础,一项基础工作或根本任务,就在于传承发展这些思想道德资源。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奥秘之一,在于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双向互动、深度融合中激活并传承这些思想道德资源,从而激发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在当代中国,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德根基与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从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无疑是同频共振的时代强音。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