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街道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致力于打造平安和谐的社区环境,确保辖区居民群众、市场主体安居乐业,深化提出“七铺联治”平安工作机制,工作群体由“店铺”拓展到“市场主体或社会单位”,工作职责由“防”到“治”,实现“街道统筹、社区组织、七铺联防、一网共治”的群防群治格局,走出一条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
一、深入构建“七铺联治”工作机制
一是理顺“七铺联治”运行机制。“七铺联治”即是由相邻的7家商铺组成联防小组,设组长1名,成员6名,每天由一家商铺值班,主要组织开展治安巡逻、矛盾调解、环境整治、线索上报等工作,当遇到危险、困难,联防小组成员能立即予以支援、处置、上报。目前,全街共成立“七铺联治”小组90个,涉及临街商户660家,覆盖辖区19条主次干道,实现临街市场主体的自我防范和管理,提升了居民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建立“七铺联治”工作平台。通过印发告知单、入户走访,向商户宣传、解释构建“七铺联治”工作机制的出发点,推动居民主动参与,建立“七铺联治”信息台账,配备联防器械,定期开展各类安全培训,督促和指导“七铺联治”工作落实,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形成街道牵头、科室推动、商户参与的良好局面。
三是明确“七铺联治”成员职责。组长负责协调门面店铺周边突发的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制定小组内成员值班巡逻计划,督促检查小组成员值班巡逻情况,及时掌握和上报辖区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违法犯罪线索及群众反映的信息。组员搜集并及时反馈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情报信息,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和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向小组长、社区网格长或者公安机关报告,并迅速与小组其余成员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同时处置突发事件。
二、充分释放“七铺联治”工作成效
一是社会治安环境明显改善。“七铺联治”工作机制推行以来,街道及时发现潜在的影响发展和稳定的因素,在萌芽状态对各类问题进行早期干预、源头治理,社会治安秩序得到好转,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形成了邻里纠纷有人劝、打架斗殴有人拉、流浪乞讨有人帮、形迹可疑有人报、坑蒙拐骗有人管、伤风败俗有人纠、政策法规有人讲、违法乱纪有人止的良好治安氛围。
二是及时处置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七铺联治”机制充分整合警力和社会资源,将派出所、社区巡防队、平安志愿者等治安防范力量有机统一、高度融合、无缝对接,各沿街商户通过培训和发动,年均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近100件,制止违法犯罪行为8次,13次协助公安机关开展执法行动,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期间,轮流参与联合巡逻行动,有效提升上清寺地区治安防控能力。三是使邻里守望相助。“七铺联治”小组自觉坚持每天轮流佩戴红袖标,在街面设置“治安固定哨”,对社会上不法分子形成震慑,“邻里守望,一家有事、众人呼应”的联动互助格局初步形成。
四是织就安全防护网。“七铺联治”成员单位在经营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打架斗殴人员、流浪乞讨人员、行迹可疑人员、乱涂乱画乱张贴人员、写挂反动标语人员以及邪教等活动痕迹,第一时间报告社区、派出所和街道,并协助做好教育疏导,把社会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积极做好防火、防盗、防安全事故、防黄赌毒以及反诈等工作,织就了一张基层社区安全防护网。
三、不断探索“七铺联治”工作方向
一是在“治理”上做文章。在基层治理中,变“七铺联防”为“七铺联治”,发挥市场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市场主体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城市管理,最大程度发挥市场主体参与社区工作的潜力,助推社区治理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增强“七铺”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二是在“广度”上下功夫。不仅适用于临街商铺,还扩大到商务楼宇和社会单位,通过走访辖区各类企业、单位,积极宣传“七铺联治”工作机制,发动广大企业、社会单位参与进来,形成全社会共防共建共治新模式。
三是在“评价”上有实招。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查考核办法,推动“七铺联治”工作机制再上新台阶。在考核上,对辖区“七铺联治”社会单位的工作内容进行指标分解,明晰责任,量化管理,通过绩效考核,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工作,促进“七铺联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
记者 张雨楠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