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基理】创新社区治理,破解城市老旧小区改造难题

2023-04-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革创新,完善基层治理,加强社区服务能力建设,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近年来,重庆市渝中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和创新社区治理,形成了一批典型示范案例。如两路口街道通过创新平台、组建团队、改革赋权等举措,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获评“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

  两路口街道位于渝中半岛中部、面积2.05平方公里,辖区住宅85%以上是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的小区,老旧小区建筑面积约87.2万平方米。街道老旧小区密集,存在小区环境落后、基础设施破旧、各方关系复杂、治理难度大等问题,具有典型的老城区、建成区特征。为此,两路口街道采取了创新的治理方式。 

  一、组建老旧小区治理“四支队伍”,实现责任到人、责任到事

  “三供一业”分离改革后,原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兜底的老旧小区交由社区管理和服务,但居民主动参与治理意识不强、承接社区兜底管理和服务的力量不够。对此,一是建立街道下沉社区队伍。将街道领导班子成员下沉到社区党委担任第一书记,辖区派出所、市场监管所、卫生服务中心、城管执法大队的党员干部下沉到社区兼任党委副书记,其他干部担任社区相关事务办理员,让街道干部在老旧小区治理中担起责任,增强社区统筹协调能力。二是打造社区职业队伍。按照“每250户配备1名社区工作者”标准,积极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老旧社区工作,截至目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大专及以上学历57人、占比超50%。同时,出台社区工作者物业服务、矛盾纠纷化解等9项工作清单,全面加强队伍管理。三是建立老旧小区物业服务中心队伍。由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兼任物业服务中心理事长,社区延伸党支部书记、党员楼栋长、社区居民代表兼任监事会成员,全面加强社区对物业服务中心的领导和监督。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聘请保洁工、绿化工、维修工等专业人员,为老旧小区提供保洁、绿化、设施维护等8大类30余项服务,破解了老旧小区缺人理事干事难题。四是建强基层网格员队伍。将党建、综治、城管、市场监管等网格整合为“一张网”,由社区党委书记担任总网格长、社区工作者担任分网格长,将社区民警、社区医生、物业服务人员、巡防协管员、居民志愿者等下沉老旧小区网格,充实535名网格员队伍,为居民提供政策宣讲、卫生健康、设施维修、纠纷调处等服务,今年以来累计解决网格员反映问题541个、问题调处成功率99%。

  二、实施老旧小区治理“三改工程”,做到“缺什么补什么”

  街道老旧小区以单体楼或无小区边界楼群为主,多为企事业单位老家属区,分布零散、楼栋破旧、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物业服务做不起来、小区业委会建不起来,治理效果差,群众意见大。对此,一是改造基础设施。积极抢抓城市更新重要机遇,多方争取将中二路、体育村、国际村等老旧小区集中连片地区纳入全区改造提升范围,总投资1500余万元,完成中二路社区栆一巷片区、“时光里”步道周边、重庆村社区体育村片区及枣正街片区改造项目6.75万平方米、惠及居民1105户。对接渝中城市更新公司规划建设停车位315个,与重庆市少年宫“共享”车位157个,有效缓解停车难。二是改善房屋功能。完成中二路时光里步道沿线、枣正街、体育村、中山支路和中山三路外立面安全隐患整治,修缮、清洗外立面13300平方米,规整空调外机3000平方米,修缮屋面3000平方米。扎实推进高层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整治,拆除可燃雨棚13301户、整改率97%,清理突出防护网7582户,完成6栋无水高层建筑消防用水专项整治。三是改优居住环境。试点打造中山二路“智慧社区”服务体系、铁路坡社区“居民之家”,全覆盖实现居家养老,依托社区阵地培育社会组织20余家,提供养老、育幼和心理健康等专业服务,实现“菜单式”供给。充分挖掘两路口地区文化遗存,委托四川美术学院团队进行地域文化调研和统计,打造国际村特色老街巷。有序推进城市“微更新”改造,修补更新花台树池、路面楼梯、小品景观等10000平方米,提升老旧小区人居环境品质。

  三、赋予老旧小区治理“四项财权”,让社区办事有经费、说话有底气

  老旧小区居民70%以上是退休居民和新进城租赁户,多数收入不高。同时,社区无专项物业经费,维修项目费用报批流程慢,造成居民不认可服务、服务费收缴率低的恶性循环。对此,一是赋予社区专项经费统筹使用权。将巡防队员、微型消防站人员等9类人员经费和垃圾分类、数字平台考核等30项日常专项经费直接下拨到社区账户,由社区统筹使用。二是赋予社区购买服务经费审批权。将预算2000元以下的便民事项购买服务经费审批权下放给社区,由社区自行组织采购和确定施工单位,提升社区在物业服务中的效率。同时,街道加强财务审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三是赋予物业服务中心差别化物业费收取权。允许物业服务中心、业委会、监委会依法制定差异化物业服务收费标准,向社区居民收取12—50元/户/月的物业费,并核定物业服务中心“菜单式”服务微利收费,所有收费全部用于小区建设。同时,通过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引导居民树立“花钱买服务”共建小区意识,这样老旧小区居民物业费收缴率超90%。四是赋予物业服务中心小区部分公共资源运营收费权。允许物业服务中心在业委会、监委会同意下,在小区干道划出停车位向社会提供收费停车服务,运营社区阳光食堂、阳光菜摊、阳光水吧、老年服务室等便民服务设施,通过专用账户管理,将所有收益用于小区建设,这样让老旧小区拥有“造血功能”,使治理良性循环。

  记者 张雨楠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