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非洲来华留学生“中文+职业”教育

2023-04-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非友好历史悠久。进入新时代,中非双方一道深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近年来,大批非洲青年来华留学,能够熟练地使用汉语,具备专业技能,毕业回国后可成为“中文+职业”复合型、应用型本土人才,高校有必要加强非洲来华留学生“中文+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首先是在非中资企业人力资源属地化的迫切需求。据《新时代的中非合作》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在非洲设立各类企业超过3500家,聘用非洲本土员工比例超80%。会中文的非洲本土人才成为稀缺资源,在劳动力市场格外抢手。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培养的非洲来华留学生,大大拓宽了中资企业非洲本土人才供给渠道。

  其次是来华留学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获得良好就业前景是非洲青年来华留学的重要预期,随着来华留学生学历层次不断提升、专业结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非洲留学生选择学习土木工程、建筑学、计算机、机械工程、生物医药等实用专业。为非洲大陆培养当地发展急需的各类本土专业技能人才,是促进来华留学生提质增效、内涵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最后是新形势下中非合作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诉求。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在非洲谋求长期发展的中国企业应制定长远规划,培养、任用本土员工担任更多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懂中文、会技术的非洲留华毕业生正是此类人才,可帮助企业加强与当地社会各阶层的沟通合作,发挥当地人才优势。

  “中文+职业”教育模式的优势

  据教育部《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2015—2018),2018年非洲来华留学生人数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为尼日利亚、加纳、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赞比亚、南非、苏丹、卢旺达和摩洛哥。与此相契合,《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2020》显示,截至2019年末,中国在非洲设立的企业主要分布在赞比亚、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南非、加纳、安哥拉、乌干达等国。非洲留学生生源国和中国企业出海目标国的一致性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为非洲青年回国就业铺设了通道。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对非洲来华留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土木工程、建筑学等基建行业对口专业持续走热。非洲青年将在中国学到的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带回非洲,应用于中国企业在非投资兴建的基建项目,有助于中国标准和中国规范在非洲的落地实施,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和认可度。

  综合素质与在非中国企业发展需求契合。首先,凭借本地人优势,非洲留学生毕业回国后能够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处理社会事务与维护公共关系。其次,非洲留学生熟悉中非两种文化,精通双方语言和彼此社会文化心理,拥有职场所需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在中方管理者和外方员工之间搭建沟通桥梁。最后,非洲留学生具备“中文+技术”优势,可承担本土员工的培训工作,带动更多本土人员就业,树立中国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进一步优化培养方式

  回国就业专业特色有待凸显。通过对在非中国企业调研发现,非洲留学生在当地中国企业谋得的职位多得益于其中文能力而非专业技能。例如,他们多从事翻译、外联、公关等与中文能力高度相关的工作,但这些工作与他们在华学习的专业课程关系不大。

  专业技能水平有待提升。非洲留学生回国就业较多倚赖语言优势而非专业优势的一大原因是专业学习成绩不佳,达不到企业用人标准。部分留学生存在汉语水平较差、学业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等现象。高校在关注非洲留学生中文教育的同时要加强专业课指导。

  就业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目前高校已有的就业指导中心大多面向中国学生提供管理和服务,普遍没有设立专门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就业指导部门,也没有配备专门人手为留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包括非洲学生在内的来华留学生职业发展、求职就业问题有待高校予以重视。

  拓宽人才培养路径

  首先要提升非洲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一是树立“为中非命运共同体培养合格建设者”目标,培养认同并支持中非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具备“中文+母语”双语或多语能力、跨文化交际沟通能力、专业素养和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走精细化路线,加大学业帮扶力度,提供针对性强的工科专业汉语课程,解决好用中文学专业、用中文求职就业等需求。三是完善来华留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强化从招生录取、教学培养、管理服务到毕业跟踪等全过程的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观念。根据新发展要求,将就业求职环节纳入管理服务范畴,以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为“一带一路”沿线非洲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效用。

  其次要发挥“中文+职业”支撑作用。一是锻造中文教育供给侧长链条,在学历教育全周期持续提供中文课程,着重学术中文课程和职业中文课程供给,让精通中文成为学好专业、畅通就业的保障。二是触及中文教育需求侧更深层面,推动通用型中文能力向专业化、职业化中文能力升级,开发“中文+求职”“中文+职场”等课程资源,提高非洲留学生在中资企业就业率。

  最后要创新校企合作机制,畅通人才供需对接。一是深化校企战略合作,吸引企业参与非洲留学生培养,安排留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近距离观察中国企业形态,学习企业运行规律,获得与中国团队共事经验,同时也方便企业了解非洲留学生,以便更好地开发国际人力资源价值。二是给予有留学中国经历的非洲青年更广阔的职场发展空间。企业积极聘用“中文+”复合型本土人才,将其招聘、使用、晋升、薪酬等纳入企业人力资源属地化开发和管理体系,对于懂中文、能翻译、会技术、善外联、可管理的本土劳务中高级人才给予薪酬鼓励或更多晋升管理岗位的机会,带动更多非洲本土员工参与到中文学习中去。

  人才培养质量是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而高质量的“中文+职业”非洲本土人才培养始终贯穿于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共商共建共享过程中。各高校应切实提升来华留学生培养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创新意识,力争成为“一带一路”沿线非洲国家 “中文+职业”复合型本土人才的摇篮,力争成为中国企业互利合作的战略伙伴,成为教育对外开放赋能中非各自新发展阶段的高地。

  (本文系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一般项目“基于需求调查的来华留学生‘中文+就业’教育产品供给研究”(22YH57C)、同济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双强项目“服务于‘走出去’企业的国际学生‘中文+就业’教育需求调查”(TJSQ22YB2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国际学院)

关键词:留学;就业;人才;职业;教育;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宗悦)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