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15】

张炜: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世界史话语体系

2023-04-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阐释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栏目,邀请青年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理论和学术优势,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聚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系统化、学理化阐释。

 

 

 

  张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欧洲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书院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早期欧洲史、英国史。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马工程”重大课题多项,出版学术专著《社会变迁的催化剂:16世纪英格兰的印刷媒介》,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世界史作为中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肩负着从中华文化本位出发,在充分吸收借鉴外国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世界史话语体系的重任,以破除西方在解读世界历史进程上的垄断权。

  在中国史学的划分体系中,世界史传统上以研究外国史为主,这使我国的世界史研究者在材料和理论方法方面,需要更多借助西方史学的已有成果。因此,长期以来,中国世界史研究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深受外国学界的影响,如新中国成立之初,受苏联史学影响较多,改革开放之后,受欧美国家史学影响则较深。自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叶,中国世界史研究大致走过了从撰文引介西方学术动向,翻译出版代表性学术著作,借鉴其视角与方法展开相关领域研究,运用西方史学概念、理论对特定历史时期史实进行分析阐释的过程,最终将西方理论概念引入到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场域之中。这一吸收、接受与运用的过程,客观上拓宽了研究者的视野,具有历史积极意义。

  与此同时,很多西方史学理论、概念也给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制造了藩篱,使我们长期以来将其奉为圭臬,不加辨析地运用于我们的叙事之中。实际上,西方的理论、概念各有其形成的社会语境和谱系渊源,皆是某一特定时代的产物。譬如,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全球史著作《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中,对欧亚大陆中西部,尤其是东欧地区给予了特别关注;他在同时期出版的另一部著作《东欧:草原边疆1500—1800》中,使用“庞廷欧洲”一词来定义欧亚分界线,借以凸显位于欧亚草原最西端的东欧地区与俄罗斯之间的复杂关系。显然,上述叙事体系和概念皆带有美苏冷战时期特定的地缘政治背景。再如,北美媒介环境学派对传播技术在世界历史上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的强调,也暗合了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计算机技术大发展而兴起的唯技术论风潮。因此,西方史学理论和概念方法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对其要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以防止误用或错用,进而避免由此得出的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

  史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挖掘新材料、运用新方法以探求历史真相的过程。西方史学中使用的很多理论视角和概念方法也会在研究者长期的追索探究中受到质疑,并不断被完善或修正。事实上,有些在中文学术界耳熟能详的重要理论、概念,在西方学术界曾长期广受争议。因此,我们需要用更具怀疑性和变动性的眼光看待西方史学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

  “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新时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需要更好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断拓展本土文化资源,以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话语体系新局面。

  要实现上述目标,就须将探寻真问题、剔除假问题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而所谓“问题”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就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而言,首先,研究者在引介西方史学理论方法时,不能仅满足于对其著述内容原封不动的搬运和就事论事的描述,而是要深入到著述的背后,从社会语境和学术谱系的角度,深入挖掘理论方法的特性,并要在西方学术史的脉络中对其学术价值和局限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位。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西方理论方法被引入中国学术界后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或可从西方学术界自身的研究历程中寻找出我们所需要的问题意识。

  其次,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者要加强中国史的研究素养,要搜集中国史原始文献资料,挖掘蕴含其中的历史复杂性与独特性,找准具有中国特质的研究问题,并在与西方史学理论方法和叙事体系的对话中总结提炼出更加符合中外社会实际演变情形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逐步树立起具有解释力的理论体系,从而将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推向一个真正具有理论原创性的发展道路上。

  再次,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新征程上,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者对如何建设超大型现代化国家拥有其他国家历史学者无法拥有的亲身经历与丰富体验,这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历程和世界格局演变等重大问题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立足点。因此,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看法新观点是新时代中国世界史学者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

 

  推荐阅读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14】程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认识人口问题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13】杨萌: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推动离退休干部工作高质量发展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12】常殊昱:打造高水平学术期刊,提高中国对外传播软实力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11】宋洋:以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10】赵猛:坚持文明互鉴,推进我国西方哲学研究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09】罗玮:推动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史研究深入结合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08】薛刚:系统观念在新时代的不断展开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07】黄畅: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06】芦思姮:努力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作出新贡献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05】孙博文: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关键词:中国史学;世界史;话语体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赛音)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