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变局中的新型国际关系:不确定中的稳定锚

2023-03-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理念。新型国际关系要改变的是现存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即西方主导的、带有强权政治色彩的陈旧体系。新型国际关系之所以“新”,是因为不仅摒弃了陈旧的处理国与国交往的观念和思维,更立足于世界和时代进步带来的新实践,顺应世界走向共同繁荣的新趋势。中国积极推动新的合作模式,在实践中积极践行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最重要的公共外交产品。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相互接壤的两个大国,通过全方位合作实现了睦邻友好,不断深化政治互信,积极拓展在双边和多边领域的务实合作,树立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面对百年变局和大国博弈的相互激荡,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体现出强大的韧性,不仅惠及两国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而且两国借助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机制、二十国集团(G20)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框架内的合作,为完善全球和地区治理做出贡献。中俄携手,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就有了动力,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就有了保障。世界越是动荡不安,中俄关系越应稳步向前。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skgz/bwyc/202303/t20230316_5608063.shtml

  倡导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处理国际关系时不接受任何第三方的干涉。乌克兰危机发生后,中国坚持推进中俄务实合作,取得了互利双赢的丰硕成果。究其根本,这些成就是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引领下取得的,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skgz/bwyc/202303/t20230316_5608061.shtml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当今世界的变局百年未有,变革会催生新的机遇,但变革过程往往充满着风险挑战,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关乎各国利益,关乎人类前途命运。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skgz/bwyc/202303/t20230316_5608051.shtml

  多边主义的真伪之争,反映了国际社会在多边主义认知上存在巨大差异。对中俄来说,真正的多边主义就是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促进包容可持续发展、完善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合力应对全球性挑战。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skgz/bwyc/202303/t20230316_5608043.shtml

  俄罗斯由独立初的混乱到普京时期的稳定和发展,国家治理思想和战略选择也经历了倒向西方到独立探索本国发展道路的历程。在此过程中,俄罗斯深切认识到,完全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不结合本国国情和传统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无法使俄罗斯重新崛起,带来的只能是经济衰败和政治失序,外交上无法实现独立自主。普京上台后充分认识到俄罗斯必须走独立自主有别于西方的发展道路,建立属于符合本国国情的高效政治经济制度,使俄罗斯重回国际政治舞台,走向强国之路。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skgz/bwyc/202303/t20230316_5608059.shtml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当前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全球秩序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理解和尊重各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追求彼此共同点是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促进世界文明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中俄两国以各自核心价值观引领,求同存异、合作共赢,走出了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为全球治理注入智慧与活力。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skgz/bwyc/202303/t20230316_5608060.shtml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发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出访印度尼西亚时提出共建“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自此,“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发展最强音,犹如洪钟大吕,响彻欧亚大地。10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与各国的全方位合作更加密切,成果更加丰硕,呈现出繁花似锦、欣欣向荣的景象,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skgz/bwyc/202303/t20230316_5608050.shtml

  2023年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十周年。十年来,沿线各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项目,持续推进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使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中欧班列依托陆桥、向陆而生,开创了亚欧国际运输新格局,打造了富有韧性的国际物流供应链,促进了沿线国家的交流交往,勾勒了“一带一路”工笔画的“点睛之笔”。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skgz/bwyc/202303/t20230316_5608041.shtml

  数字经济是驱动经济质量变革、制度模式变革,提升经济效率和韧性的重要力量。中俄两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并有望通过数字技术研发与应用合作、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数字人才培养合作、IT行业投资合作、创新电子商务合作模式、治理规则方面的交流合作六大领域合作相互借力。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skgz/bwyc/202303/t20230316_5608046.shtml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年全球风险报告》,未来十年全球面临的前五大风险均为环境风险。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2021年世界各地频频遭遇极端天气导致的自然灾害,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治理面临的重大挑战,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为应对这一严峻挑战,中俄两国均制定了低碳减排的战略目标,对两国能源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中俄绿色能源合作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skgz/bwyc/202303/t20230316_5608042.shtml

  近年来,中俄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农业生产及市场供需两端资源配置的互补性,在农产品贸易、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和投资等诸多领域展开积极的务实合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两国农产品贸易和投资合作进入快车道,未来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skgz/bwyc/202303/t20230316_5608048.shtml

    当前全球能源格局加速盘整,外部能源市场震荡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能源安全、能源转型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深化中俄能源合作更具重要意义。整体看,当前中俄能源合作的新机遇主要有三个方面,务实推动中俄能源合作可在四方面持续发力。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skgz/bwyc/202303/t20230316_5608053.shtml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中俄两国文化源远流长,人文合作与交流稳步发展,成果丰硕,是中国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的重要体现,为大国之间文明互鉴、共同发展的关系树立了典范。正如今年2月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时所言,中俄关系有着坚实的政治、经济和文明基础,其特点是“成熟坚韧、稳如泰山”。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skgz/bwyc/202303/t20230316_5608056.shtml

  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基础上的中俄关系坚如磐石。在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指引下,中俄两国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在2022-2023年“中俄体育交流年”框架下,仅在2023年,中俄两国就将共同举办600多场体育交流活动。此外,两国还积极倡导金砖国家体育运动会、上合组织运动会等国际体育赛事。通过中俄体育交流年活动的深入展开,可以有效地促进两国体育文化之间的深层次交流互鉴,促进两国关系健康发展,为两国间的睦邻友好作出自己的贡献,为推动创建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树立民心相通的典范。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skgz/bwyc/202303/t20230316_5608054.shtml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际格局加速演变。为进一步深化中俄关系发展,持续增进政治互信,加强战略协作,全面深化务实合作,2016年6月25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见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签署合作协议,并在协议框架下合作举办中俄智库高端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俄战略协作高端合作智库承办。自2018年起,论坛以“中国与俄罗斯:新时代合作”为主题每年举办一次,来自两国政府、学界、实业界、文化界代表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中俄在国际舞台的协作、双边关系、安全合作、经济人文合作等广泛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成为中俄智库交流的标志性和旗舰型项目。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skgz/bwyc/202303/t20230316_5608058.s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王晏清)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