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故事

2023-03-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齐泽垚 通讯员 于恩洋)3月11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办的“漓江问道”学术论文编撰工作坊第23期“国家治理现代化典型案例”专题研讨会在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举行。来自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侨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此次会议。
  与会专家认为,案例研究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重视中国的案例话语建构,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是案例研究价值所在。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刘杰研究员指出,研究者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引行动,坚持严谨科学踏实的研究作风,重视中国话语的建构,讲好中国故事,把论文撰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陕西师范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郑家昊教授认为,文明互鉴要守住底线,治国理政型学科中的教育安全问题十分重要,当前几乎所有学科(学问)都强调研究中的理性精神,好的研究必然实现了基于问题意识的精致叙事和基于反思批判的知识创造。然而,好的研究最为本质的特征却不止于理性精神的彰显,在于抓住中国案例的特殊现象,更在于爱国精神与责任担当。
  在谈及案例设计所遵循的原则时,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俞楠老师认为,案例研究需要研究者秉持客观性的态度,研究设计要有科学性,在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遵循客观事实基础之上对于案例要灵活运用和处理,做到“变通”而不“走样”。
  与会专家认为,案例研究的本质是一种手段,案例研究的作用在于发现社会中的典型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阐释案例研究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时,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徐国冲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指出,案例分析是一种研究方法,旨在通过详细和深入的研究来理解复杂的现象和问题,不止于多个案例之间的比较,在单个案例内也可以进行比较分析。徐国冲搭建了“程序—认知”框架,试图以X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为个案,考察弱势部门协同强势部门过程中由“貌合神离”转为“真诚合作”的转变逻辑和内部机理。
  与会专家认为,案例研究要与原有理论对话,换言之,案例研究的旨趣在于理论输出,与原有理论进行对话。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水生教授在做题为“重大工程决策是如何制定的——以西气东输项目为例”的发言中指出,案例的分析最终要进行学理性的升华与反思,在重大工程项目的案例研究中,要思考巨型项目与重大工程之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重大工程的核心特征与政策涵义;巨型政策提出的公共政策规模涵义;重大工程的系统性、复杂性风险及其稳健性解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费久浩副教授在发言中强调了理论对话的重要性,他就当代中国的政策过程的分级制试验模型、“上下来去”模型、共识型决策模型、集思广益模型、“决策删减—执行协商”模型等研究进行了阐述,提出“从微观层面看,调查研究驱动的政策过程模型包含问题呈现机制和知识生产机制,这与已有研究构成对话。” 
  此次工作坊得到了公共管理学界诸多专家的大力支持。学者们在会议中的发言对于办好高质量期刊、讲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故事以及澄清案例研究方面的问题大有裨益。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雨楠)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