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95】

胡海忠: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两个结合”

2023-03-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阐释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栏目,邀请青年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理论和学术优势,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聚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系统化、学理化阐释。

 

 

  

  胡海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编辑。主要研究魏晋至唐宋时期哲学史。在《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战略擘画,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重要论述高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意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关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一重大论断从世界历史的视角深刻阐明了党的百年奋斗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人民的生存发展问题,同时也作为一种典范,为人类文明史的未来演进方向提供了极具借鉴意义的中国方案。

  认为“20世纪的中国获得新的生机,是以一种根本否定的方式革去了旧命而实现的,是从器物、制度、思想层面全面放弃传统,才为其进入现代提供了道路”的思路是错误的、存在诸多问题的。首先,当中国化身为一个被外来思想所彻底革命的客体,就意味着革命后建立起的国家的根基一定程度上是外在于原来的中国的,被现代所化的中国,是否还是中国人自己的中国?其中国性体现在何处?其次,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中国人体现出了极高的主动性,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种强劲的动力固然是被马克思主义所激发,但为什么恰恰是中国人选择了社会主义并获得了成功,是什么引导着中国人进行这种选择?第三,共产党人能够深入理解中国具体实际是百年奋斗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这就意味着是在中国的某些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落实下来的,那么那些原本的基础就是没有被抛弃且稳定存在的,那些基础是什么?

  如果无法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来源以及中国自己提供的基础,那么不仅意味着现代化是外在于中国的,同时对于中国而言,是将自身从现代性处境中外在出去了。如此则百年奋斗就是一种缺乏主体理性之自觉的活动,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经验就被顺理成章地贬降至“冲击—回应”的被动模式以及求生存的经验主义逻辑。经过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奋斗,中国与其他国家在道路、制度、文化、理论上呈现出不同的个性、气象与风格,在现代化道路中体现出巨大的优势,这些显明结果的原因应该从更深的层次去找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的重大理论突破,突出表现在以一种新的世界观来重新理解时代、把握时代,这种世界观的重要内涵是文明观,强调文化传统不仅作为一种历史性观念,更是一种在当下发挥着物质性力量的“理论”,把中国理解为一个文明体,从五千多年的历史视角来考察中国。只有深入理解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如何构造起中国人稳定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才能对当今中国是以何种文明原理组建起现代国家进行准确刻画,才能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也才能在一种高度的理论自信指引下,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要表述,首先强调的是中国的主体性,主体性认同有赖于具有统一性的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支撑,因为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突出优势,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中国”不仅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亘古亘今的政治实体、历史性地形成的文化生命,更为关键的是,“中国”作为一种根本的价值原理组建起政治经济结构和精神文化生活。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的价值原理就是支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逻辑,“中国”的价值原理是贯穿在五位一体诸层次的实践之中,使诸要素得以充分发展的根基。

  因为有中华文化中包含的“中国”理论作为基底,中国式现代化就不是现代“化”中国——中国被现代潮流卷入西方式的文明形态,而是中国“化”现代——将现代文明的有益成果充分吸收转化,在中华大地上开创出具有典范意义的文明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借助中华文明中穷变通久的文明史观,拉长历史的纵深,成功处理传统中国、1949—1978年的中国、1978年至今的中国的关系。既不以传统中国作为复古的乡愁来否定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也不以改革开放的实践来否定此前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意义,更不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路来否定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从长时段对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进行理解,过去一百年的历史,就是中华文明体的自我更化、生机再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中,中华文化、中国精神始终作为一种原始的动力,不仅支撑着现代化的基盘,更是引发革命、建设、改革的主体性力量的精神源泉。

  “两个结合”揭示了将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相融合的理论路径,是在实践中得以检验的真理,是一种被百年伟业所证明的现实性力量,是来源于实践而又能够引领伟大实践的科学理论,是在实践逻辑中展开的理论逻辑。我们要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要求,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新的实践特点,自觉赓续文化传统,走出一条顺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道路。

 

  推荐阅读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94】何代欣:财政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支撑与保障作用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93】王冠丞:聚焦“五个牢牢把握”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92】李政君: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91】余剑飞:不断开创国际传播新局面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90】刘玲: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战略指引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89】解放:推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新发展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88】刘洪愧: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现代化文明的发展维度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87】岳圣淞: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86】朱清秀: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85】王静 | 不忘来时的路:从历史自信到历史主动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两个结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赛音)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