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 通讯员 王畅)2月24-26日,第十二届丝路学论坛(2023·上海)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在“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之际,与会专家学者回顾成就与总结经验并举,探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中国路径,共商共建中外丝路学术共同体,激发国内外丝路学人的学术积极性,带动全球丝路学转型与中国丝路学振兴。
本次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主办,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北京语言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教育部伊合组织研究中心和《新丝路学刊》编辑部联合协办。本次论坛围绕“一带一路”这十年、“一带一路”与全球丝路学转型、“一带一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一带一路”与国别区域人才培养等四大论坛议题展开。
参加第十二届丝路学论坛(2023·上海)嘉宾合影 照片由校方提供
助力新时代全球文明交流互鉴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表示,成立于2015年9月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8年多来已实现了4次质变性发展。丝路学论坛2016年举办首届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十一届,并通过国内外丝路学论坛议题设置与名校名家的参与,推动形成中外共同研究“一带一路”的学术态势,进而提升中国丝路学的学术话语权,并赢得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提出,当前的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已成为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的关键。面向未来的人才需求,上外丝路学已走在全国前列。期待上外丝路所能够继续秉承“结伴丝路、融通中外”的所训,培育“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国际化人才,在推进全球文明对话和构建“丝路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提供智力支持与话语平台。
中国前驻埃及、沙特大使吴思科认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型国际合作倡议,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自2013年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热烈响应和广泛参与,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处处长李鼎鑫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民心相通既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也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和人文基础,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助力新时代全球文明互鉴。
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伊合组织研究中心主任马丽蓉教授表示,站在“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的新起点,“上外丝路学团队”着力打造“师生—跨院系—跨省际—跨国家和地区”的学术伙伴关系,立足“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扩展“一带一路”研究的朋友圈、共建丝路学学术共同体,展望下一个黄金十年,依托“一带一路”桥头堡的上海,向亚非拉国家讲好“一带一路”的故事、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古今新疆的故事。
提升中国丝路学的学术话语权
论坛现场举办了“上外丝路学团队”致敬“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成果发布仪式。3部丝路学研究著作、2部涉疆研究报告、15期《新丝路学刊》、1套“丝路学研究丛书10部”、12期《丝路学动态》、77期《丝路译报》等“上外丝路学团队”成立8年以来的有组织科研智慧结晶集体亮相,致敬“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
在论坛主旨发言环节,8位专家学者献言献策,分别作了主题发言。来自教育部、外交部、中联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社会科学院、人民日报社等多所社科研究机构的近50位专家学者线上线下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