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这是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顺应文化数字化发展趋势,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的文化发展战略,对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开辟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表达方式日益多元,中华文化传播更加广泛深入。《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国风舞蹈,“文物的时空漫游”“遇见敦煌”等数字展览,以及《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类节目,都是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不断结合与创新发展的成果。因此,一方面,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运用,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不断提升。随着中国数字文化产品“出海”步伐不断加快,文化产品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得以进一步传播。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信息数字技术“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的特点,发挥文化在对外人文交流中“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数字技术改变着文化的生产、传播、消费方式,催生出许多新的文化业态和消费场景。与之相伴,新的文化生产者诞生了,新型文艺组织和文艺群体不断涌现。还有数量众多的网民既是文化消费者,也是文化生产者。当前,互联网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分析预测,截至2022年12月底,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85亿,占网民整体的92%。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通过互联网参与文化内容生产和文化创造,网络文化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创造活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鼓励各类文化机构和广大网民依托网络平台依法进行文化创作表达,将进一步激发全民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充分发挥文化数据生产要素的创新引擎作用,畅通文化大数据流通渠道,为数字文化资产提供确权、交易等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让创新潜力充分涌流。
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不仅众多数字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而且多项由中国主导制定的数字文化产业标准也赢得世界认可。由中国自主原创、主导制定的手机(移动终端)动漫国际标准(标准号T.621)、“数字化艺术品显示系统的应用场景、框架和元数据”标准(标准号H.629.1)先后成为国际标准。这些国际标准的制定为全球文化数字化转型贡献了“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文化数字化发展的实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影响力。
在守正创新中提供精神力量
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当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到2035年实现文化强国目标,必须积极应对互联网快速发展给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坚持以人为本。文化数字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化数字化为了人民,文化数字化成果由人民共享。一是把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数字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新兴技术实时感知、分析和预测不同群体的数字文化需求,从而精准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发挥人民在文化数字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文化数字化发展。三是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尤其要增加困难群体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效能,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聚焦创新驱动。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开辟文化数字化发展新赛道,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技术、内容、业态、模式和场景创新。加强科技创新,把握科技发展趋势,集成运用人工智能、新型显示等新技术,促进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加强产业创新,利用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推动图书、报刊、演艺、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业态升级;加强融合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与二三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强管理创新,打破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界限,整合不同形态的文化资源数据,构建新型文化产业数据管理服务体系,推进文化系统内部数据的互联互通。
着力培根铸魂。文化文艺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归根到底是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一是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之中。二是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应坚持开放和共享的原则,公共文化资源数据要依法向公众开放。三是构建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对进入传播或消费渠道的数字文化内容进行有效管控。四是提升数字文化内涵。运用数字技术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符号、元素和标识,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使文化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