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阐释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栏目,邀请青年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理论和学术优势,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聚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系统化、学理化阐释。
倪红福,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模型理论与应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生产网络结构一般均衡模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等)、全球价值链理论及应用、经济政策分析等。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专项(重点)项目、面上、青年基金项目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深化了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研究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坚持“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特征和根本方法论
“两个结合”是党百年来的历史经验和优秀传统。毛泽东批判 “言必称希腊”,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特性、中国文化气质相结合。毛泽东思想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孕育、产生、发展和完善,毛泽东思想的确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上,我们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继承并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两个结合”,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应对风险挑战、社会主要矛盾,强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统领性,高度重视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性,激发其新活力,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大鲜明特点。
需要指出的是,“两个结合”不是文化取代主义,更不是要撼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理论、立场和方法去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更为主动地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让马克思主义更加彰显其真理性、更能掌握群众。
立足中国实际,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勇于实践,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举世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深刻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以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的精神,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重大议题。着眼于中国之路、中国之治的伟大实际,系统化、深层次地探寻“中国之理”,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加快构建中国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需要以中国经济发展实际为起点。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就是“两个结合”的鲜活样本,丰富的实践是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发展的“富矿”。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是科学行动的指南。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深入研究回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面临的重大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逐步形成植根于中国大地、研究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的中国经济学。
坚持“两个结合”,推动中国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讲好中国经济学故事,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经济实际,解决中国经济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创新。
一方面,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研究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要围绕我国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学理化阐释和学术化表达,在学术规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强调思想启迪性、理论创造性与政策参考性,强调知识增量贡献和社会价值。对我国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具有理论价值的结论,并得出基于我国具体国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切实解决当前现实问题的政策建议,反对脱离于实践、片面追求研究方法的新颖与复杂的“唯定量倾向”。
另一方面,要批判吸收国内外优秀经济思想、理论和方法,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很广,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对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有益知识体系,运用的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们也可以用,而且应该好好用。批判吸收中国优秀传统经济文化资源,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具有丰富的优秀传统经济文化资源,亟待我们深入挖掘,这方面中国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学科大有作为。很多人认为传统文化过时了,过时的是形式,糟粕的部分,但是背后的道理、智慧、思想永远不可能过时,我们要学习的正是精华的那一部分,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去读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吸收,就有百利而无一害。
推荐阅读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70】樊欣: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69】孔迎川:让年轻干部在基层锻炼中成长成才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68】钟飞腾: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67】陈明: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66】邓洲:做强做优制造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65】梅岚:深刻理解和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内涵意蕴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64】龙国贻: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大作用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63】李凯旋:科学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