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天钦:中国现代蛋白质研究的奠基人

2023-01-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曹天钦(1920.12.05-1995.01.08),生于北平,籍贯河北束鹿,中国共产党党员,生物化学家,中国现代蛋白质研究的奠基人。1944年毕业于成都燕京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系博士学位,同年被选为该校维尔基斯学院院士,1958年首先建议开展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研究并参加了领导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3年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学院外籍院士。曹天钦毕生从事蛋白质和植物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1952年10月1日,适逢新中国成立的第四个国庆日,曹天钦取消了赴美计划,冲破了当时美国政府阻挠中国留美理工科学生回国的政策,携夫人谢希德回到祖国怀抱。那一刻,他目睹着举国欢腾的热烈景象,心潮澎湃;那一刻,他见证了欣欣向荣的祖国大好河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也正是那一刻,他细数着当初立志“科学报国”、不远万里艰苦求学的画面和片段,开启了为推动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为蛋白质科学研究奉献一生的新征程。

报国求学志 拳拳赤子心

  1920年,彼时的北京还叫北平。在一个普通而温馨的知识分子家庭里,一个小男孩呱呱落地,后来取名曹天钦。转眼到了1932年,12岁的曹天钦考入燕京大学附属中学,而后于1935年夏天,考入通县潞河中学,1937年转入北平育英中学,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整个中学学业。那段时期看似顺利平常,但却正值外有日军侵犯、内有军阀混战的动荡年代,中国正处于内外忧患之际。少年曹天钦并没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心系祖国安危,通过参加抗日募捐活动,用实际行动捍卫山河、保卫祖国。“科学救国”、“工业救国”,曹天钦暗自立下求学报国之志,铭记历史,化愤慨为动力,开启了终其一生的拳拳赤子心。

  怀抱着这份厚重的报国之志,曹天钦于1938年考入燕京大学,学习化学专业。前三年大学生活,他用勤奋和汗水连续获得奖学金,期盼着能尽快完成学业,投身“科学报国”之列。然而,1941年的春天,平静的大学生活被打破,随即而来的是动荡不安和几经辗转。北平、上海、开封、郑州……他和同学最终在陕西暂时落脚。在宝鸡,他们参加了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在凤县,他们担任工业分析组技士,分析陕甘各地的煤、水及铁、铅等各种矿石……就这样,他们在汗水、泥泞和坚持中,学以致用,以身许国。那段时间,曹天钦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命运的扭转需要知识,更需要人才。

  时光飞逝,转眼已是1943年,那一年燕京大学在成都复校,曹天钦返校继续学习,并于1944年的夏天大学毕业。然而,这段峥嵘大学时光让曹天钦更加认识到,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储备是不行的,要想走进国际前沿、在世界舞台占据一席之地,必须不断学习交流。转眼,一封来自中英科学合作馆李约瑟博士的邀请信,让曹天钦顺利参加了中英文化交流工作。也正是这一次的邀请,让曹天钦在后来有机会远赴国外,开启了他求学生涯的重要篇章。

  那是1946年,又一个金秋十月,曹天钦经李约瑟博士介绍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赴英留学,落脚剑桥大学,继续攻读化学专业。求学爱国情深似海,报国壮志直冲凌云。在英国,曹天钦敏而好学、坚持不懈,持续几年在学业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1948年获学士学位,而后4年师从著名生化学家斐利研究蛋白质化学,2年后发表出色的研究成果,终于在1951年被剑桥大学维尔基斯学院选为院士。在此之前,维尔基斯学院的院士名录中还未曾出现过一位中国人,曹天钦凭借自己卓越的科研能力和过人的科学精神,赢得业内同行的一致认可。

  作为立下报国求学志的拳拳赤子,曹天钦的脸上并没有因为获得院士殊荣而得意,他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肌肉蛋白质的物理化学研究。这是因为,有另外一件事,让曹天钦更加欢欣鼓舞、热血澎湃——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一刻,曹天钦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默默准备,以待来日,重回祖国,报效国家。

  接下来的几年,曹天钦面临着很多的选择。当时,在蛋白质物理化学领域,陶蒂教授是一位非常具有权威性的专家,曹天钦已准备去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蛋白质物理化学专家陶蒂的实验室工作。而且,曹天钦的未婚妻谢希德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事业、家庭多重考虑下,远赴美国成为一次继续追求事业学业、享受优渥物质生活的最佳选择。就在一切准备之际,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的副所长王应睐向曹天钦抛出橄榄枝,发函邀请其回国参加祖国科学研究事业。曹天钦内心激动之情难以言表,这么多年来,他终于等到合适的机会,得以重返祖国。面对美国政府禁止留学生回国的压力,在李约瑟博士的协助下,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以赴英结婚为理由,在1952年5月成功地由美抵英和曹天钦举行了婚礼。1952年10月1日,曹天钦夫妇克服重重困难到达上海。这一天是他们多年来第一次与祖国深情拥抱的日子,这一天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个国庆日。

爱国如饥渴 皓首以穷经

  1952年曹天钦归国以后,担任中国科学研究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在工作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他以极大的热情开展对肌球蛋白、神经蛋白质等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其中,最著名的便是1953年发表的《肌球蛋白的分子的裂解》,证实了肌球蛋白存在两种亚基,分子量16000的小亚基即著名肌球蛋白轻链。这一发现不仅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更为全球生物化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后,他和同事们一起,利用中国刚进口的第一台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对原肌球蛋白和副肌球蛋白的分子、纤维和类晶体进了大量的电镜观察,被国际著名生化学家给予高度评价。

  爱国如饥渴,是曹天钦不变的奋斗底色。根据国家的需求,曹天钦将研究领域扩展到植物病毒领域,对困扰我国广大农民的农业病害问题作出了贡献。1979年至1988年,曹天钦被任命为中国生物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和当时的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王应睐一起,为生物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生物化学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不遗余力。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无论生活有多么不易,曹天钦从未计较个人得失。深切的爱国情怀,让他对国家未来充满信心,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对马王堆古尸的研究中去,对马王堆古尸肌肉结构的研究也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

  皓首以穷经,曹天钦坚持不懈,凭借实力在国际舞台迎来属于中国科学家的春天。1983年,曹天钦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选聘为国外院士。这虽然不是曹天钦第一次被评为院士,但他爱国之心不改,报国之志弥坚,一心扑在科研上。1984年至1988年,曹天钦当选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理事、执行局委员。此时的曹天钦身兼要职,工作繁忙,但他仍十分关注科学发展新动向。曹天钦曾激动地谈道:“为了迎接世界新的技术革命挑战,我们应该吸收国外科学的一切长处,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先进经验与技术。”为此他曾多次出国访问探究有关科学的前沿问题,用自身行动推动了我国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然而不幸悄然而至,1987年秋,曹天钦在以色列出席国际生物物理学大会时,由于旧病复发被送回国内,这一倒下就是八年!常年的劳累让曹天钦的身体不再堪受重负,然而他一刻也不曾忘记祖国、不曾忘记人民,用一颗爱国之心支撑着自己,影响着周围的亲人、朋友和学生。在此之前,为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曹天钦仍积极促进国际科学联合会大会在中国召开,最终1988年国际科学联合会大会在北京召开。

  留学归来后他怀揣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将自己的一生奉献到祖国的发展中去,变化的是从黑发到华发,不变的是初心与传承。

强国育人路 润物细无声

  “人不知而不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曹天钦常常教导学生们的一句话。曹天钦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他曾说:“更急迫的事,就是人才培养。人和物相比,人始终是第一位的。没有称职合适的人、没有雄厚的教育基础是不能适应发展新技术要求的。因此要把人的培养放在首要地位。”曹天钦不仅这么说了,更是这样做了。他任教期间,讲课生动活泼,语言亲切且富有感染力。不仅如此,曹天钦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工整秀丽的板书经常吸引学生前来听课。

  强国育人路,曹天钦是有前瞻性眼光和战略性思维的学者,他和其他学者为我国精心培养了一支优秀的蛋白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人才,对我国蛋白质化学技术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曹天钦十分擅长调动学生们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其中我国分子生物学领域、基因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领域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李载平便是曹天钦的学生之一。1987年秋天,曹天钦在病榻中仍不忘祖国的教育事业,付出比常人多数倍的辛劳,用颤抖的手为学生批改论文,嘱咐教师们多阅读、勤实验,教书育人关系到祖国未来发展,容不得一丝马虎。

  润物细无声,曹天钦是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亦是关心学生的老师。他关爱后学,理解学生渴望帮助的心理,常用自己渊博的知识为学生答疑解惑。有一次,一位毕业的学生将自己的备课教案交给曹天钦审阅,本想请曹天钦稍作指点即可,没想到待他归还之时,曹天钦用红笔逐字逐句进行了批改,并额外为学生讲解了讲稿格式以及讲课要点,不厌其烦地回答学生备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生活中,曹天钦时刻关心尊重自己的学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许多外地学子到上海求学,过年时也因路途遥远等原因无法回家与亲人团聚,他听到此消息立马热情邀请学生去自己家里吃年夜饭。1959年到1961年,正处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期,商品市场供应紧缺,当得知有青年在生活上有困难时,他二话没说,将自己不多的御寒衣物给青年穿上。

  曹天钦先生三千桃李遍天下,诗稿喧传叹绝伦。至今流传着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育人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曹天钦,用报国之志、爱国之心、强国之行,奉献于中国现代蛋白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他怀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用实际行动守护着报国求学之志。他秉持忠于国家、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把浸透汗水的丰硕成果抒写在中国大地上。他发扬着言传身教、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立德树人,奖掖后学,只愿祖国的科技天地群英荟萃,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共同撰写出祖国人才发展与伟大事业同频共振的壮丽篇章!

  (作者单位: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理学部)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毕雁 实习编辑:邓潘祎)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