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真,中央财经大学欧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财经研究院特聘高级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以把握世界大势的历史观、促进人类进步的全局观、践行和谐共生的角色观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以中国为方法,以时代为经纬,因时而变,随世而制,在世界动荡变革期坚定做和平稳定的维护者、共同发展的贡献者、文明互鉴的对话者、绿色生态的参与者,坚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自信,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和平稳定的维护者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维护和平,实现共同安全。当今天下仍不太平,局部动荡此起彼伏,各种全球性威胁和挑战层出不穷,威胁世界持久和平的霸权、霸道、霸凌行径依然存在。在新的历史转折点上,人类面临着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选择,即和平或是战争、合作或是对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不管国际格局如何变化,中国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合作不要对抗,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合理关切,与一切有良知、爱好和平的人们一起行动,共同制止战争、维护和平。
天下太平、共享大同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理想。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中国不认同 “国强必霸论”,并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和平共处而非兵戎相见才是人间正道。中国不仅需要和平,珍惜和平,更愿同世界各国一道警惕破坏和平的因素,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热衷于使用武力,不是强大的表现,而是道义贫乏、理念苍白的表现。只有基于道义、理念的安全,才是基础牢固、真正持久的安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以史为鉴,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携手应对全球性和平与安全问题,让和平的阳光驱走战争的阴霾。为了促进世界安危与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安全倡议,要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共同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
共同发展的贡献者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发展问题依然突出。一些国家越来越富裕,另一些国家长期贫穷落后,这样的局面是不可持续的。各国在谋求自身发展时,应该积极促进其他国家共同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发展不能独善其身,必须在谋求中国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联动发展、共同发展,共同促进可持续、平衡增长,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反对任何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意图和做法。中国坚持按照“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按照“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推进中非命运共同体,以“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使更多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为可持续共同发展提供动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诚心诚意相处,一心一意共谋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携手做大共同利益蛋糕,走向共同繁荣。中国积极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以全球发展倡议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缩小南北发展鸿沟,秉持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平衡发展,努力缩小南北差距,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具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文明互鉴的对话者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文明竞争、文明对抗、文明冲突并非不可避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企图以单一文明独步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人类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才是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人类不同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各有不同之处、独到之处。中国倡导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注重汲取优秀成果,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文明互鉴对话中增进各国人民友谊、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绿色生态的参与者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关乎人民福祉,关乎人类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非一国之力,更非一日之功。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凝聚力量,有效克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动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积累共识,逐步形成有效持久的全球解决框架。只有共商共建共享,才能保护好地球,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发达国家要履行承诺,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增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诺,以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等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推进清洁能源、防灾减灾、生态保护、气候适应型农业、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呵护绿色家园,建设美丽星球,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打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迈向人类生态文明新时代。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外交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弘义融利的利益共同体、守望相助的责任共同体、兼善天下的命运共同体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义理内涵,是思想自信与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经纬、理论品格与实践特色,彰显了体现中国方法、理念、价值的伦理角色观,是“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时代之题的正确答案与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