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2年,巍巍中国巨轮在风高浪急中破浪前行。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成功实现了“变”中谋“稳”。一是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定调谋篇、开局起步意义重大而深远。二是着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立足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以尽可能小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向世人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价值成色。三是有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依托不断上升的综合国力,党中央坚定捍卫中国国家主权和安全,沉着应对外部势力的挑战,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积极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继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发展中国家开展治国理政,“稳”无疑是优先的考量,也是推进治国理政的前提条件,这正是我们党始终强调“稳中求进”的根本原因。但“稳中求进”的“稳”,不是消极无为的“稳”,而是积极进取的“稳”。从哲学上讲,“稳”从来都是一种相对的状态,绝对的、静止的“稳”是不存在的。从国家治理的规律来看,“稳”从来都是在国家发展的动态变化中实现的,是在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实现的。以“进”求“稳”则“稳”可持续;以“静”求“稳”则难持久。党中央强调的“稳中求进”,追求的是一种积极的、动态的“稳”,是坚持“稳”和“进”辩证统一,既要在“稳”的基础上推“进”,又要以推“进”来促进和巩固“稳”。
即将到来的2023年注定又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随着大国战略博弈加剧、地区紧张局势的演变以及世界经济的持续疲软乏力,世界发展不确定性特征将更为突出。从国内看,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深刻影响。为有效应对国际、国内的诸多挑战,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此前提下,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争取实现“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实现更高层次上的“稳”与“进”的有机统一。在对国内改革发展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明年努力方向和发展要求中,就饱含着上述深层意蕴。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其实质是要求全国上下团结奋斗,以奋发进取的精神,通过开展扎扎实实的努力,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又如“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其侧重点显然是要求通过更加有效的举措,在“更好”上做文章,在生成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上下功夫;再比如“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显然是针对当下疫情冲击下人们的市场信心出现低落的现状,明年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不小困难而言的,目的在于通过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举措,切实解决好当前的突出矛盾,更好地完成明年的经济发展目标。在外交战略上,党的二十大后中国外交的几个大手笔也有“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新特点。2022年11月和12月,习近平主席先后赴东南亚和中东开展首脑外交,大力推动全球治理、全面擘画区域合作,引领中阿、中海和中沙关系迈进全面深化发展的新时代,目的就在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维护地区局势稳定,积极塑造有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对稳定的战略环境。
行稳方能致远。“稳”已经成为中国巨轮迈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科学理解“稳中求进”,辩证把握好“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内在逻辑,我们就会有更充足的信心和动力,在充满希望的2023年更好地实现“稳中求进”开新局。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二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