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伦理是开展科技活动应当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也是引导从业人员进行“自我规制”、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科技伦理规范科技活动、引导科技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担负培养国家未来科技发展中坚力量的重任。科技伦理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之一。加强科技伦理教育对培养符合中国伦理原则并与国际接轨的科技人才、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21世纪初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基本建立了相对成熟的科技伦理教育体系,以协会为依托建立科技伦理教育指导机构,形成了纳入课程指导的美国模式、提供丰富案例资源的欧洲模式和明确课程建设纲要等的日本模式等,以高校为核心实施系统科技伦理教育,形成了独立课程、嵌入课程和与非技术课程整合等教育模式,并实现案例教学、服务学习等教学方法“具身化”的创新转变。
2016年我国加入了《华盛顿协议》,2018年国务院学位办发文明确将《工程伦理》纳入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公共必修课,2019年教育部要求“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2020年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2021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规定,“国家发挥高等学校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022年,中央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要求将科技伦理教育作为相关专业学科本专科生、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意识,遵守科技伦理要求。教育部启动了高校科技伦理教育专项工作,要求有序有力开展各类科技伦理教育,在全国埋下科技伦理的种子、拉起科技伦理的红线、立起科技伦理的规则,在全世界科技伦理教育体系建设中响起中国声音、推出中国方案。这些要求为推进科技伦理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在培育学生科技伦理素养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实践中,科技伦理教育仍存在一些不足,如一些高校尚未开设科技伦理教育课程或仅为选修课,教育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高阶性;教育方式单一,亟待多种方式创新融合提高教育实效性;缺乏具有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多学科交叉背景的专业化的教师团队;教育模式和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等等。这些问题和不足呼唤科技伦理教育改革创新。
科技伦理教育必须立足中国国情、高校实际,将课程思政融入科技伦理教育过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特色化之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一是坚持人本性。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融入科技伦理教育,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采取理论与实践教育结合、学校教育和学生自主教育结合等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教师师德师风和团队建设,实现“育”与“学”同向同行。
二是注重本土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凸显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标准,对西方伦理原则、规范、模式、案例等进行审慎批判和合理借鉴,将思政元素、本土资源融入高校实际,设计开发本土化典型案例,因地制宜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探索适应高校和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教育途径,力求做到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
三是发挥主体性。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性,鼓励学生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实践教育为途径、自主教育为补充,通过自主能动的活动,唤醒和激发自身潜能,促进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和谐发展,形成独立的意识流,实现情理贯通的价值流,改变认知图式。
四是强调多元化。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本科生课程注重普及性和启蒙性,硕士生课程注重提升性和高阶性,博士生课程注重塑造性和引领性,通过产学研协同,使其形成科学伦理观。建设具有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交叉学科背景的教师队伍,整合多元教学方式,最大限度满足高校科技伦理教育需求,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和运行保障机制。
五是凸显社会化。科技伦理教育是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国家、社会、高校、协会等多方主体的共同支持。坚持科技伦理多元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将伦理教育具象化,实现学生获取社会化角色认同和增强伦理意识双重目标。加强科技伦理教育中的政社校家、产学研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和社会化平台建设,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为增强育人实效提供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必须坚持价值塑造为核心,不断创新科技伦理教育,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伦理教育特色化之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作者系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副研究员、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文化与科技伦理治理研究会秘书长)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