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

【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荒山变“金山”:宁都蔬菜产业基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022-08-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者按:8月9日起,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主办,江西省委网信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江苏省委网信办、湖北省委网信办和中国经济网共同承办的“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组织相关媒体记者先后深入江西、江苏、湖北、内蒙古等地基层,开展蹲点式采访,深入挖掘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鲜活呈现十年非凡成就,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社会科学网受邀赴江西、江苏进行采访,为大家带来系列报道。

航拍山上的蔬菜大棚。宁都县委网信办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村村) 近日,“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宣传采访团前往江西省宁都县长胜镇法沙村富硒蔬菜产业基地,采访在粮食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建设蔬菜产业基地,破解产业发展难题,促进乡村振兴。

  大棚上山。耕地红线不能破。如何解决发展产业和粮食用地矛盾?长胜镇把目光投向低丘缓坡,向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要地。宁都荒坡地位于低丘缓坡地带,多为紫色页岩,不适宜水稻耕作,利用率低,但土壤富含磷、钾、硒等微量元素,适合蔬菜种植。在这里建设大棚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有效解决了蔬菜产业发展“与粮争地”问题,探索了蔬菜产业发展新路径。选址紧邻梅江河,采取打深水井和梅江河水备用、建蓄水池等办法,确保水源充足;就近调运“客土”改良土壤,提高了土壤肥力;大棚标准符合第6代技术要求,采取打深桩、拉丝等办法,确保蔬菜大棚安全。基地水电路、水沟、边坡、挡土墙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同时配有冷链分拣中心、物资工具房、管理房等功能设施。

  包产到户。长胜镇多年来一直坚持“分户经营”,大力培训基本菜农,基地采用“城投融资、乡镇建设、村级管理、分户种植”的建设经营模式,带动周边劳动力就业500人以上,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大棚租金收益2000元/亩,由县城投公司和村委会按6:4分成,可实现村集体年收入超过80万元。长胜镇党委书记宋雪明介绍,目前,长胜镇建成低丘缓坡大棚蔬菜示范基地占地面积1585亩,建成蔬菜大棚121个,大棚面积960亩,每个棚采摘了8—13批辣椒不等,亩产已经达到8000—10000斤,每斤价格在2.5—5.1元之间,实现了全部种植户均有盈利。同时也带动了弱劳动力再就业,大家都有事情做、有收入,间接改进了邻里关系甚至婆媳矛盾。

  党员带头。经营主体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通过党员示范引领,让群众跟着种、放心种。基地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开展党员致富带头人培育行动,党员干部示范领着种,技术员全程帮着服务指导,农户种植积极性高,产业发展信心足。1991年出生的当地菜农李仁蓝告诉记者,他前些年在赣州市周围做泥工,每月收入8千元左右。但是经常不在家,无法照顾老人和孩子。2019年回来承包了12亩大棚种植辣椒和黄瓜,刚开始还挺疑惑是否可以挣钱。政府有政策补贴和技术指导,但是第一年承包的时候经验不足,挣得不多,这几年平均年收入20多万。今年承包的大棚已经新增到40亩了。

  据了解,近年来,宁都县充分结合自身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质优良等优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高标准建设大棚蔬菜基地。目前,全县24个乡镇已建成大棚蔬菜基地近200个,面积3.8万余亩,主要种植品种为辣椒、西红柿、黄瓜、丝瓜、豆角等,总产量达4亿斤。

辣椒获丰收。宁都县委网信办供图

山路两边的蔬菜大棚。本网记者 王村村/摄

蔬菜大棚里的辛勤劳作。刘力鑫/摄

蔬菜大棚里的辛勤劳作。本网记者 王村村/摄

关键词:蔬菜产业基地;农民增收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闫琪)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