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9日起,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主办,江西省委网信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江苏省委网信办、湖北省委网信办和中国经济网共同承办的“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组织相关媒体记者先后深入江西、江苏、湖北、内蒙古等地基层,开展蹲点式采访,深入挖掘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鲜活呈现十年非凡成就,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社会科学网受邀赴江西、江苏进行采访,为大家带来系列报道。
华屋村全貌。刘力鑫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村村)江西瑞金是闻名中外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和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这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红军村”——华屋。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以文化扶贫为着力点,充分挖掘华屋红色资源、激活红色基因,实施文化扶贫,实现了贫困村庄向美丽乡村的蜕变,充分展示了红色文化的魅力,走出了一条文化扶贫的新路子。
文化扶贫要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革命老区丰富的革命文化凝结着我们党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丰厚滋养,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资源,也是发展红色旅游、开发文化产业的优势资源。华屋村深挖红色故事,发挥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依托红色底蕴,精心规划设计,兴建了红军烈士亭、望红台、红军烈士信念林种植基地,“知青之家”、红军烈士林观光便道、5公里后山游步道、文化活动中心、村史馆、健身休闲场地等设施。把红色教育培训与旅游体验相结合,积极挖掘“一座古宅留乡愁、一棵根雕探初心、一片松林祭先烈、一堂党课洗心灵、一个故事感党恩、一部村史看变迁、一桌红餐忆艰辛、一曲红歌催奋进、一片产业迎振兴、一面党旗聚民心”的“十个一”党史学习教育经典路线;设计打造了“信念的力量”“永恒的信念”现场教学课程。
文化扶贫要形成长效机制。革命老区实施文化扶贫面临资金、场所、师资等诸多困难,必须坚持抓投入和管理并重,探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各种教育文化设施长期发挥作用。华屋从舆论引导、活动策划、社会参与、政策支持、科技介入、队伍建设等多方面集中发力,例如,加大对华屋村的旅游宣传推介,每年开展“乡村旅游节”和“民俗文化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参观。建立健全融革命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产业带动于一体的多项工作机制,为实施文化扶贫提供有力保障。
文化扶贫要注重融入、务求实效。革命老区一手要抓物质脱贫,一手要抓文化脱贫,压力和负担比发达地区大得多。如果一味注重形式创新,而不注重切合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必然难以奏效。华屋在脱贫扶志工程中,坚持立足实际,注重融入,按照“扶贫先扶志、精神与物质一起抓”的思路,将纪念亭、村史、道德讲堂、志愿者服务站等文化设施融入群众居住环境,将教育活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让文化产业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从而使文化扶贫取得真正实效。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