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在华屋17棵青松前,上一堂“乡村振兴”的党课

2022-08-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华屋66套具有浓厚客家风情的新居。瑞金市委网信办供图

 

  编者按:8月9日起,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主办,江西省委网信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江苏省委网信办、湖北省委网信办和中国经济网共同承办的“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组织相关媒体记者先后深入江西、江苏、湖北、内蒙古等地基层,开展蹲点式采访,深入挖掘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鲜活呈现十年非凡成就,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社会科学网受邀赴江西、江苏进行采访,为大家带来系列报道。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村村)“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宣传采访团走进瑞金市黄沙行政村华屋自然村,华屋红色底蕴深厚,因整个村庄姓华,故称华屋,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

  沿着华屋后山的山道拾级而上,山道的右手边有一排青松,每棵青松的旁边有一块小石碑,上面简要记录着种树人的生平,姓名、性别、出生年份、身份、参军时间、参加长征、途中死亡。没有详细经历,没有死亡日期,寥寥几十字,概括了一个人的一生。

  这样的青松共有17棵,是1929—1934年,先后有17位青壮年,在决心跟着红军参加革命前,想着不知何时归来,就每人在这儿种了一棵松树,给家里人留的念想。

  如今,这17棵青松都有80多年的树龄了,80多年来,它们代替种树人看着时代更迭,山乡巨变,看着后人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奔走在通往美好生活的新征程上。

 

十七棵松根雕。王村村摄

青松旁的石碑。王村村摄

 

华丛祁:现在住的是三层新房,做梦都梦不到哟

  华丛祁,在他出生前一个多月,父亲华钦材(上述17人之一)、叔叔华钦梁(上述17人之一)踏上长征路,再也没能回来。从母亲那里,华丛祁知道了父亲和叔叔在村里后山上栽的两棵松树。每年清明节,他都要到树下祭奠父亲和叔叔。华丛祁育有四子两女,以前,一家人住在三间半老房子里。到了过年,在外务工的儿女轮流回来,全家却不能团圆,因为家中实在住不下。

  2012年前,华屋的人均纯收入只有2230元,贫困人口占到总人口的49%,整个小组有五保户、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和贫困户59户212人,分别占总户数的49.6%和总人口的46%。有103户仍然居住在土坯房中,有8户农户因自家土坯房倒塌而租房居住。

  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出台,华屋巧借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东风,用好用活精准扶贫政策,整个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实施了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在土坯房拆除后的原址集中兴建了66套具有浓厚客家风情的新居。对村庄道路全线铺设了柏油路,同时,兴建旅游厕所、停车场、游客中心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记者在村子里看到,一边是整齐阔气的新居,一边还有一些土黄色歪斜房屋,对比很鲜明。黄沙村党支部书记华盛告诉记者,这些是专门保留的几间老屋,就是要让后人知道我们的好日子来之不易。

 

一边是整齐阔气的新居,一边还有一些土黄色歪斜房屋,对比很鲜明。王村村摄

 

  2015年春节,华丛祁全家20多人首次在新房里过了个团圆年,吃饭时摆了整整三桌。看着儿孙齐聚一堂,华丛祁留下了幸福的泪水。“以前,家里只有三间半土坯房,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我和老伴都得了风湿病。房间少,住不下,外出的6个儿女只能轮流回家过年。现在住的是三层新房,做梦都梦不到哟,一家人终于过上了团圆年!”

  2018年,华屋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示范村”“苏区振兴样板村”“乡村旅游示范村”。2021年8月,被评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青山环绕的华屋和蔬果大棚。瑞金市委网信办供图

 

华小英:带动贫困群众共同致富

  华小英,也是华屋的一名红军烈士后代,是“华嬷嬷泡菜”商标的创始人。她多年研制生产泡菜,一方面带动贫困群众共同致富,另一方面传承客家的泡菜文化,如今传遍海内外,成为了一名“网红”。提起她的创业故事,她告诉记者,在回村做泡菜之前是在市区里开裁缝店,一个月也有几千块钱的收入,后来回村看到村里环境的改变,回村开办起了农家乐,并制作一些泡菜给游客品尝,得到不少好评。

  2016年,华小英与家人合计,做泡菜是一个不错的生意,便开设了工坊,不断改良泡菜工艺。2018年,注册了“华嬷嬷泡菜”商标,并承包了40亩蔬果大棚,创办了蔬果合作社,带动周边贫困户加入到泡菜事业中来。

  短短几年,华嬷嬷泡菜通过“景区直销+电商”方式,走向全国各地。平均每月6—7万元的销售额,吸引大家特别是贫困户纷纷加入。在她300平米的泡菜作坊里,有一半以上的员工都是华屋贫困户里的中老年妇女。从事洗菜、切菜等工作,每月能为她们人均增收2000余元。

  华小英告诉记者,“我这里的员工基本都是村里的中老年妇女,她们很多都是来自以前的贫困户,没有什么技能,外出打工比较难,而且很多还要在家里看孙辈,在泡菜工厂里做些洗菜、切菜、腌菜的工作,力所能及,月收入能有两三千元。”

  《若干意见》指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干部群众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作风,振奋精神、不等不靠,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推动原中央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开创振兴发展工作新局面。

 

华屋村史馆。王村村摄

 

  江西省干部群众切实发挥苏区精神,尤其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努力奋进将“苏区振兴”更上一层楼,有想法也有行动,例如,华屋未来将红色教育培训与旅游体验深度结合,推出党性教育基地+村落文化建设+蔬菜大棚+农家乐+知青点+将军祠堂,着力打造“华嬷嬷泡菜”“农家蜂蜜”“红军家宴”等农特产品牌,把华屋建设成为集红色旅游、历史体验、餐饮、住宿、休闲为一体的高品位村落,实现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让群众切实从产业发展和平台建设过程中获得更多收益,日子越过越红火。

关键词:华屋;红军村;脱贫攻坚示范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雨楠)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