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崖革命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琼崖革命的兴起,与早期琼籍出岛求学的知识青年创办革命刊物、宣扬马克思主义有着很大关系,琼崖革命正是这些刊物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启蒙的结果。在这些革命刊物中,《新琼崖评论》发行时间最长,受众面最广,极大地促进了海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被誉为琼崖革命之“旭日初升”。
从广州到海南岛
由于琼崖(海南岛)“孤悬海外”,和大陆交通阻塞,再加上辛亥革命以后国内局势混乱、军阀邓本殷在海南岛实行反动统治等因素,相比于国内其他地区风起云涌的革命发展形势,琼崖地区显得有些后知后觉,当时的琼崖人民普遍对时局没有清醒的认识。在此情况下,一些琼籍出岛求学的知识青年决心创办革命刊物,向琼崖人民宣扬革命思想。1924年,适逢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并实行国共合作,推动了南方革命气氛的空前高涨,琼籍革命青年杨善集、洪剑雄、徐成章、周士第等人在广州组织“琼崖革命同志会”,并创办《新琼崖评论》,使之成为琼崖革命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
《新琼崖评论》是免费赠阅刊物,经费由琼崖革命同志会会员承担;刊物实行民主办刊,编辑社每季选举一次,连选连任;稿源并不局限于琼崖革命同志会会员的投稿,实际上也刊登过瞿秋白、恽代英、萧楚女等我党早期革命家的文章。
社员最初有20多人,到1925年初增加至260余人。在国共合作的特殊时期,《新琼崖评论》没有公开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其社员也不全是共产党员,但共产党人杨善集、洪剑雄、徐成章、周士第等既是创刊人,又是刊物的灵魂人物,他们牢牢掌握着办刊方向和控制权,使《新琼崖评论》成为宣传中国革命思想、引导琼崖革命发展的进步刊物。洪剑雄担任编辑社主任期间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国民革命运动,共主编18期,先后撰稿33篇。《新琼崖评论》创刊一年左右时就从内地传入琼岛,岛内人士争相阅读,一时间反响热烈。1926年2月,军阀邓本殷的部队被消灭,海南岛光复,中共广东区委随即委派100多名琼籍革命青年返回海南岛,宣传革命思想,参加党建各项工作,其中大部分成员都来自《新琼崖评论》编辑社。
宣传革命思想
在《新琼崖评论》发刊词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国民革命的意义是全体的,同时也是联合的,我们是琼崖革命的青年,我们为完成全体的革命,要将中国国民革命的意义,潜入琼崖青年的生活里面去。”创刊者认识到琼崖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一部分,明确指出办刊宗旨是要向琼崖人民宣传中国革命的道理,发展琼崖革命。编辑社始终秉持此宗旨,把宣传中国革命置于工作的首位,在组稿、撰稿时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介绍《中国工人》《中国青年》《向导》《南语》等红色革命刊物的目录、内容,面向大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扩大其影响和传播范围。二是宣扬反帝反封建思想。国民大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打倒反动封建军阀,《新琼崖评论》刊发了不少文章甚至设立特刊来介绍如火如荼的国内革命形势,揭露军阀和帝国主义相互勾结、迫害人民、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号召人们奋起斗争,推翻军阀的反动统治。如,《邓本殷投降与琼崖前途》《邓本殷借款详细情形》《陈炯明失败与琼崖》《资产阶级能够赞助国民革命么?》等文章就是批判邓本殷、陈炯明等反动军阀的檄文。三是唤醒工农。《新琼崖评论》先后刊发《五一劳动节敬告琼崖农民》《为劳动节日敬告琼崖工人书》《中国工人阶级的责任》《敬告农民书》等文章,指出工农是被压迫阶级、“革命的主力军”,应该团结起来,组成革命统一战线,“无论怎样顽固的敌人都可以扑到它、扑灭它”。
为了增强宣传效果,《新琼崖评论》抓住时事热点设置专号或特刊,对特定问题和事件作深入剖析与探讨。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消息传来,4月15日《新琼崖评论》出版特刊,以表纪念。
引导琼崖革命发展
除了坚持宣传中国革命的办刊宗旨,《新琼崖评论》还坚持面向琼崖的办刊定位,把引导琼崖革命发展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社址虽然不在海南岛,但社员都是来自岛内,熟悉海南的风俗人情以及琼崖革命的形势,加之身处广州这个国民革命的大本营,所以他们能够很好地聚焦琼崖问题并引导琼崖革命发展。“琼崖人民是受重压最甚的一部分中国国民……自从被反革命的军阀盘踞后,惨刑重税,敲剥不已,然而外面知道的人有几个呢?”“我们对于宣传工作,已做了一个周年,从不敢说琼崖大多数人民都接受我们的感化;然凡稍含血气之伦,莫不表示多少同情。”……爱琼爱岛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起初,大多数琼崖人民,包括琼崖青年在内,对国民革命和自身处境不甚了解。鉴于此,《新琼崖评论》编辑社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关注琼崖问题,选择琼崖本岛事务作深入浅出的解说,使用通俗化、口语化的语言,力求通俗易懂、喜闻乐见,让大众愿意阅读革命文章,接受革命教育宣传。他们往往在文章题目中直截了当地点出“琼崖”二字,突出论题的本土针对性,如《琼崖人舒服?》《五一劳动节敬告琼崖农民》《琼崖人还不急起来自救吗?》等。
当时,琼崖革命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打倒军阀邓本殷,二是改造琼崖社会面貌。针对前者,《新琼崖评论》刊发了一系列文章,矛头直指邓本殷,指出在他的统治下琼崖人民“饱受蹂躏”,社会凋敝,民不聊生。邓本殷在琼时,大肆扩军,连年征战,并通过加重税役、卖官鬻爵、滥发银币、开赌卖毒等方式满足庞大的军费开支。1924年,邓本殷竟丧心病狂地以海南岛的采矿权、路港权作抵押,向美国借款3000万美元以维持其统治,为此,《新琼崖评论》及时刊文揭露邓本殷的卖国行径。1926年2月,邓本殷被国民革命军赶出海南岛。
改造琼崖社会面貌也是革命的任务之一。虽然经过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洗礼,在思想层面,琼崖社会仍有不少封建残余问题亟待解决,如宗法思想、宗教迷信、教育问题、妇女问题等。《新琼崖评论》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论述,甚至进行论战。林伯山在《琼崖革命同志大同盟的使命》中号召人民大众联合起来,“割去宗法社会遗留的荒谬思想”;面对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中存在“闭门读书”“良心救国”的错误思想,杨善集和琼崖青年陈骏业展开论战;《新琼崖评论》还发文提倡妇女解放运动。琼崖自古以来存在严重的男尊女卑思想,表现为妇女没有自由社交权、婚恋自主权、财产继承权、受教育权等,处处受到歧视、压制,论者认为,只有从制度层面入手解决妇女的经济、政治地位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妇女的解放。
《新琼崖评论》从1924年1月1日创刊开始,到1925年5月停刊,在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里共出版30期,开始是半月刊,第25期以后改为月刊。1925年6月后,《新琼崖评论》编辑社的社员们联合穗、沪、京等地的琼籍社团,在广州成立琼崖革命同志大同盟,作为新的革命组织和宣传阵地。至此,《新琼崖评论》完成了其光荣使命,对琼崖革命的思想储备、人才储备和社会力量动员均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学报编辑部)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