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根据革命斗争宣传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他们编辑、采写的文章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并以大众化、通俗化的表达形式广泛流传开来。这也是《向导》赢得广大工农群众拥护与支持,甚至在极端环境下依然能够坚持出版发行的重要原因。
1922年9月13日,经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向导》周报正式于上海创刊,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份政治机关报。该报主要发表时政评论文章,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积极指导群众斗争。它似“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革命前行方向,是大革命时期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刊物之一。
宣传民主革命纲领倡导国民革命
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打倒帝国主义”还是一句崭新的话语和口号。《向导》自创刊之日起,即用大量事实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明确提出“打倒帝国主义”。“国境以内,租界厘然;水陆要塞,大半割让;各大都会,莫不有外兵的驻扎;长江内河,简直任外舰横冲直撞;海关盐政早已共管,铁路交通现又继之;外交内政,无一事能容中国人自主,文化教育也几乎全归外人支配。” 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上侵犯中国主权,破坏中国独立,扶植中国封建势力和买办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代言人;在经济上强迫中国支付大量战争赔款,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在思想上文化上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役,使中国人民在精神层面处于被动地位。在这样艰危的局势下,《向导》坚持高举民族革命旗帜,通过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激发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经过近两年集中系统的宣传,“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得到了国人普遍认同。
深刻揭露封建军阀卖国求荣的罪恶行径是《向导》所刊文章的重要特点。这些文章内容涉及:出卖青岛、威海卫、天津租界的部分主权;应帝国主义要求,下令不准群众进行反帝游行示威,免除帝国主义应缴的纸烟税,不顾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和广大棉农利益,把棉纱低价卖给帝国主义;等等。在揭露军阀大肆出卖民族利益、出卖国家主权的同时,《向导》指出军阀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向导》第20期刊发的《统一的国民运动》作出评论,不管双方“出兵宣言”中如何“词严义正”地大讲“正义与民意”,这次战争实质只能是“直与反直的军阀战争”,只能是“帝国主义与军阀重苦吾人民较前更大的惨杀”。其结果不论是谁取得胜利,都是军阀统治,“外力侵入断送国家生命的惨痛都是有加无已”。军阀之间无休止的混战,“战地人民所受奸淫掳掠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痛苦,岂是十年廿载所能恢复?”
苦难深重的中国,如何才能摆脱困境、奔向光明?《向导》倡导进行国民革命,这不仅能够解决当时中国社会两大基本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还准确地反映了参加革命的广泛性——全体“国民”。为此,第20期刊发的《统一的国民运动》指出,要打倒军阀,“必须是各阶级各部分争自由争民权的各种势力,在一个统一的目标之下集中起来,成功一个有组织的广大的国民运动,才有充分反抗军阀的力量”。“国民革命是中国目前所急紧所可能的工作,只有国民运动能打倒军阀,开辟我们共产运动的途径。”根据中国基本国情和历史发展进程,《向导》大力宣传中共二大制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倡导进行国民革命,积极开展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向导》在创刊号中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国际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任务是建立“统一、和平、自由、独立”的中国。在此基础上,《向导》又作了具体分析:“各资本主义先进国家的民主革命,可以说完全是对内的革命,他的敌人只有一个,就是封建阶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则不然,不仅是对内的革命,而且是对外的革命。他的敌人有两个,一个是封建阶级,一个是外国帝国主义。”不仅如此,《向导》还对中国的资产阶级作了分析,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当时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在一起,它们占有垄断资本,依附于帝国主义,又与封建势力密切联系,因而反对革命。所以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是“帝国主义的附属品,是站在被革命的地位”。民族资产阶级因资金少、缺乏原始积累和技术人才而先天不足,后天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双重压迫下艰难发展,但它们是赞成革命的。从中可见,《向导》已经科学分析了近代中国的阶级结构,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产主义看作“革命之绝对的对象”。
《向导》认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必须是无产阶级,并进行了系统论证:“中国工人阶级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他是富于集合力与决战力者……工人阶级是最富于革命性的,特别有指导中国国民革命之资格。”进而言之,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工人阶级不仅在决战的心理上是不妥协的革命者,并且在客观上也富有能够革命的力量”,是“一切革命阶级的领导”。同样,中国农民“所受的压迫,所受的剥削,其生活的困苦,可以说在全世界上是无比的”,“中国农民的革命性,比现在世界任何国家的农民要强烈,特别是那班贫农”。国民革命统一战线要以农民为“基本队伍之一”,农民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深入分析,对农民阶级所处境遇和其在革命运动中重要地位的恰当概括,表明《向导》对中国革命有了深刻认识。
中国到底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以五卅运动为界,《向导》经历了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五卅运动之前,《向导》强调“造一个真正独立的中华民国”,把希望寄托在国民党身上。因为辛亥革命失败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没有实现,国民党应该“起来领导国民争取政权”,“造成民族的民主的统一的国家”。五卅运动之后,《向导》的认识发生了转变,在向中国人民介绍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及经验教训时,特别介绍了其政权建设思想,指出巴黎公社最伟大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之模型”,说明无产阶级“能够夺取政权并能够建设新的国家”。这不仅丰富了我们党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还对当时革命斗争特别是后来政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自此以后,我们党开始把建立国家政权的任务鲜明地揭示出来。
积累办好党报、做好宣传的丰富经验
《向导》的编者和作者多系党的重要领导者,他们理论修养较高,斗争经验丰富。如首任主编蔡和森,留学法国时就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阅读了《共产党宣言》《人道报》等百余种马克思主义书报,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综合分析了各种主义之后,坚信改造中国和世界的对症良方只有科学社会主义。他主张理论联系实际,认为马克思主义要应用到各国实际。为此,他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社会,研究革命运动的现状和未来。再如第三任主编瞿秋白,既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在《向导》刊发的政论文章《密切依傍于实际》,语言表达生动,阐释道理清晰易懂,表达思想深刻透彻,“至今依然散发着光辉”。他曾以多个笔名撰写政论、时评65篇,为“寸铁”栏目写杂感10篇 ,还以“记者”名义3次答复读者关于阶级斗争问题的讨论。《向导》的编辑人员也是其主要撰稿人,如高君宇、张太雷、向警予、罗章龙、郑超麟、赵世炎、尹宽等,他们既负责编辑、组稿、通讯和联络工作,也负责写稿,常用“记者”名义写“按语”或回答读者来信。从中可见,他们既具有忠诚的信仰追求、深厚的大众情怀,又具有深刻的社会观察力、科学的思辨能力与论述水平。
《向导》的编辑和作者在革命斗争与宣传中,逐步认识到中国革命主力是工农大众。《向导》在《敬告本报读者》中宣称,它是“中共政治机关报”,又是“中国民众的喉舌”,是“真正代表中国民众利益的报纸”,“是中国苦同胞的忠实好友”。《向导》还开辟“读者之声”专栏,听取广大读者的批评和建议,反映工农群众的呼声与要求,号召工农大众团结奋斗。为此,他们经常深入群众,真实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生活水平,根据实际情况策划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宣传内容和形式,积极提倡报纸大众化、通俗化。比如,新闻报道简明真实,描述生动形象,材料选取精当;评论或政论文章分析具体,阐释透彻,大多依据国内外时事特别是重要典型事件,详细论述其起因、经过、意义及影响,从而逐步形成贴近民众、通俗易懂的文风。由此可见,《向导》的编辑和作者,始终立足人民群众、面向人民群众,他们笔下没有空发议论、坐而论道的八股文,也没有离题万里、不切实际的空洞文章。他们根据革命斗争宣传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他们编辑、采写的文章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并以大众化、通俗化的表达形式广泛流传开来。这也是《向导》赢得广大工农群众拥护与支持,甚至在极端环境下依然能够坚持出版发行的重要原因。
1927年7月,《向导》被迫停刊,历时近5年,共出版201期,载文1400余篇,累计300多万字。《向导》始终把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放在首要地位,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破裂、大革命兴起和失败的整个过程,是中共早期报刊中存在时间较长、能够连续出版的一份刊物,包含内容极其丰富,是研究我们党早期理论和思想传播的重要资料。
(作者单位:中央团校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教研部)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