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

2022-12-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社会学自19世纪末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繁荣、沉寂、复建、崛起等历程,逐渐走向繁荣。基于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论探索和经验研究,大量关于中国社会发展史和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已经初步构造了中国社会学的形貌,奠定了中国社会学的知识、概念和学术理论基础。新时代中国社会学的使命是什么?如何加强社会学学科建设?怎样培养好社会学高层次人才?在河海大学日前举行的第二届全国社会学院长论坛上,来自全国社会学博士点单位的院长、系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就如何进一步提升社会学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社会学学科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推进社会学理论创新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现代化新阶段,国家对社会学的发展提出新要求,中国社会学要在新时代进一步明确自身使命、发展目标和路径。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发出“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号召;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中国社会学在这个时代的使命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全国社会学教学科研机构,尤其是社会学院要为此而努力。”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表示,在“三大体系”建设中,学科体系建设是基础,学术体系建设是主干,话语体系建设是检验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建设成效的重要标杆。学科体系建设的五大支柱包括人才队伍、教学机构、科研机构、科研阵地、科研资料平台。社会学学术体系建设关键是理论知识体系、历史知识体系、方法知识体系和应用知识体系的建设。话语体系建设则需要拥有学术权威,产出名著名篇,形成理论学说学派,发展新的、被广泛认可的重要学术概念和范畴。

  “研究生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关键结合部。”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强调,社会学教学单位要直面中国式现代化和全球巨变的社会实践,自觉推进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学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案例建设,特别是要自主创新构建适应中国社会需要的社会学学科专业体系;要更进一步推动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扎根中国大地,扩展全球视野,增强主体意识、学科自信、反思精神,着力元问题、大问题、真问题的深入研究,以此作为原动力推动中国社会学学科高质量发展,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实践。

培养心系社会的卓越创新人才

  2010年以来,高校社会学专业培养了大批社会学专业人才。但在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对此,多位院长关注到田野研究基地建设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了传承费孝通等先辈学术报国之志,推动学科转型升级和人才培养改革,云南大学建立云南全域调研基地以及师生学习共同体,开启了中国乡村大调查。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胡洪斌表示,中国乡村大调查聚焦乡村振兴和民族工作,以期通过科学研究准确识别云南乡村社会的性质、形态与变化,概括云南乡村振兴工作经验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创建经验。该调查以县域为单位,从云南129个县中抽取42个县,约350个行政村、700个自然村和8700个农村家庭进行大样本的问卷调查,并抽取4个大县进行县/乡镇/村干部的访谈。此外,还将选择部分行政村进行社会服务实践,开发积极干预乡村振兴的4个社会服务工具,解决乡村振兴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计划推出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云南)成果丛书、云南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库、云南乡村振兴大调查数据库等。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成伯清表示,面对“全球在地化”时代,我们需要培养拥有“全球化视野、本地化执行”思维,“胸怀天下,民胞物与”的社会学人才。他建议,长三角、珠三角、西部或东北等区域高校也可以做类似的调查。并在问卷设计方面保持一定的同构性,这样将各地的数据整合起来后,就可以真正做到全国范围内的乡村社会大调查,从而对中国乡村社会进行更彻底、更全面、更系统的了解。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冯仕政表示,田野调查不是实习和实践教学的加强版,而是对社会教学过程全要素、全环节、全流程的再造和重组,要长期扎根田野基地实实在在去开展。具体方法是致力于通过“田野”与“课堂”的往复穿梭和迭代翻转,高效统合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要素和环节。

  基层社会治理、家庭和宗族,村落演变、绿色发展……在一次次田野调查中,高校社会学研究生们走入基层,不仅加强了社会调查的基本功训练,还确定了自己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陈涛表示,河海大学组织学生利用寒暑期开展调研,并在日常教学中打破课程壁垒,通过前后课程之间的深化与联合组团等方式增进了学生对国情、社情和民情的理解,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开展真问题研究开辟了方向。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黄晓春表示,应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实践探索,结合基层治理中的实际问题,分类设计田野研究基地,合理设置导师组。未来计划进一步引入多学科导师团队,探索“沉下去”与“请进来”的复合型田野研究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学是时代的产物,应时代的需要而生,也因时代转型而变。与会学者表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刘星)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