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面向共同富裕的消费社会学研究

2022-12-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从摆脱贫困到全面小康,再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的奋进路上,民生福祉有了质的飞跃,人民生活品质有了巨大提升。实现共同富裕,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不仅要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还要缩小消费分配差距。然而,已有研究和政策着力点往往更聚焦于前者,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消费分配差距的关注。事实上,消费是重要的民生福祉,推动共同富裕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就是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但是,当前城乡消费差距过大以及由此形成的消费分层与不平等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研究指出,与收入不平等相比,消费不平等更具潜在的破坏性影响。新时代呼唤新的消费社会学,关注消费分配结构,重视消费过程中的分层与不平等问题,已成为迈向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

  消费分层是观察不平等的重要维度

  不管是对收入不平等的研究,还是对消费不平等的研究,都体现了对全球范围内贫富差距和不平等的担忧与反思。经济学在阐述收入和消费不平等方面提供了诸多洞见。自凯恩斯提出消费是现期收入的函数理论之后,其他一些经济学家也提出了一些竞争性的消费函数理论模型。这些理论模型揭示了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消费能力差异,强调收入是消费倾向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但模型中存在的问题也非常明显,正如熊彼特所指出的,“没有一个当之无愧的理论家会接受这样的假设,即消费支出仅仅和收入相关联”。而且,收入在衡量福祉和不平等程度上也存在诸多局限性,许多研究认为消费是衡量经济福祉的更好指标,对消费差距的测量能更为真实地反映家庭福利的不平等。近些年来,全球不平等研究重心逐渐由收入层面转向了消费层面。

  当前在社会分层的拓展研究中,消费的社会分层被视为最有前景的应用领域。社会学的研究已不满足于把消费分层看作收入分层的延伸或结果,而是认为消费分层有着不同于收入分层的独立逻辑,同时也是社会不平等的一个再生产机制。早在经典社会学时代,社会学的开拓者们就已经注意到了消费之于阶层的重要性。他们所提出的一些概念,如韦伯的“市场能力”与“身份群体”、齐美尔的“时尚”与“都市生活”以及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为当代消费分层研究留下了宝贵的理论遗产。现代社会学和后现代社会学更加关注消费分层背后的文化实践、品位区隔、权力符号、阶层位置、地位竞争、生活风格、身份认同等社会性因素,还有很多跨学科的研究将消费不平等视为一个重要政治议题。这些研究为将消费作为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维度奠定了理论合法性。

  消费分层研究的经验检视

  在经验研究层面,学界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一是消费分层的划分标准问题。现代学者大多沿袭布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来划分消费阶层;也有学者通过人们对物品的使用来划分消费阶层模式;还有的强调通过具有较高符号价值的“地位性商品”来标识社会阶层位置。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具体的消费分层指标,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恩格尔系数、家庭耐用消费品指数等单一指标;另一类是综合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等多元指标。二是消费分层的形成机制问题。已有研究表明,消费分层的形成与职业、收入、主观阶层认同等变量都有着密切关联,但却不一定都与他们保持一致。有研究认为,城镇居民消费行为与职业阶层存在对应关系,或认为文化消费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等级上的对应关系;但也有研究指出,消费分层序列与职业等级序列并没有呈现出规则性的一致性。这体现了消费与社会分层的内在复杂性,诸多学者在实证研究中,检视了阶层分化与消费分化的关系,探讨了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倾向和特征。三是消费分层的结构形态问题。认识阶层结构状况对于党和国家制定基本战略与方针策略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因而对社会结构基本形态进行描述分析,是中国社会分层研究者最感兴趣的一个议题。已有研究对中国消费分层结构形态的刻画呈多样化态势:一种观点认为居民消费分层结构呈橄榄型形态;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消费分层呈现出阶梯状的金字塔结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居民消费分层结构处于橄榄型和金字塔型之间的一个过渡类型;但也有研究发现,中国家庭支出模式呈现出分化而不是趋同的趋势。

  消费与社会分层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相互渗透的两个主题。以往研究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从理论层面回应了消费作为社会分层维度的合法性问题;二是从经验层面剖析了消费分层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使消费分层研究从边缘走向前沿。但已有研究也留下诸多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对消费分层的划分标准仍未能取得共识,对消费分层与社会分层的内在链接机制还缺乏深入讨论,对公共消费领域的分层与不平等也有待进一步探讨,对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转型过程中的消费分层结构变迁也缺乏历史性的考察,等等。

  共同富裕视域下的消费分层研究

  从收入分配领域转向消费分配领域,有助于全面认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和内在要求。缩小消费差距,减少消费不平等,让城乡家庭共享消费福祉,是实现共同富裕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摆在共同富裕面前的一个紧迫性阶段性目标,我们需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重新审视消费不平等的挑战和消费公平的重要价值。因此,从共同富裕的视域来深入探讨消费分层的现状和趋势,以下几点亟须得到进一步的关注。

  首先,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生活富裕,也包括精神文化生活富裕;不仅是个体消费能力的提升,还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内涵为我们重新思考消费分层的划分依据和表现形态提供了新的观察维度。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消费供给和消费内容两个维度把握共同富裕赋予消费的新价值定位。消费供给的维度包括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种方式,前者依靠个体消费能力从市场中获取消费资源,后者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消费内容的维度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前者主要是满足生存性需要的消费,后者主要是满足发展性需要的消费。正是这些消费资源在获取和分配上的差异,形成了消费差距,导致消费分层和消费不平等的扩大。

  其次,实现共同富裕,要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而随着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消费分层将发生结构性重塑,其背后的形成及演变机制亟待重新考察。这不仅需要我们在实证研究中深入考察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职业地位和教育程度等核心变量与消费分层的关系,还需要考察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是如何影响消费分层的,此外,也包括人们在消费分层中所处的位置是如何受到消费观念、文化品位和文化价值观等因素的深刻影响的。

  最后,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必然掀起新一轮消费升级,并由此改变消费分层结构,而我们要实现的理想型结构是橄榄型的分配结构。这迫切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如何构建系统性的公共消费政策体系来保障消费公平性,防止城乡家庭在消费升级过程中出现消费差距的扩大,从而避免消费阶层过度分化引发的社会风险。以上新发展阶段中涌现的新问题,正是消费社会学领域中亟须推进的研究方向。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共同富裕进程中我国城乡家庭消费分层研究”(22ASH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刘星)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