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举办第十七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

2022-12-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钟义见 通讯员 郭玲玲)12月10—11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2022年年会暨第十七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召开。论坛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办,辽宁大学哲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承办。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出版机构和学术期刊的30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辽宁大学党委书记潘一山教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名誉会长、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辽宁大学哲学院院长吕梁山主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

  潘一山代表辽宁大学对与会学者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指出学习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积极的作用。

  郝立新表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多年来开展了大量的学术研讨活动,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特别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要与世界文明发展成果相结合,同世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研究问题相结合,不断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

  吴晓明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启示。一是现代化的任务是普遍的,但是这种普遍性要能够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当中具体化。二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述当中,我们应当把握理论自信,立足于自身之上,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成果加以消化和吸收。

  陈学明认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要谨记“六个坚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其根本价值追求就是解放全人类。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

  复旦大学张双利教授表示,我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历程,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共识:一是来自于中国学界的研究者们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的吸纳。二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实践中将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化为自身的骨血,变为自己理论框架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张秀琴教授表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面临着两个对象,其一是现代性的经验历史;其二是现代性经验历史的理论表达及其物化等制度化建制。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主要方式就是辩证法。因此,对象和方法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代国外学界研究的核心基点。

  吉林大学王庆丰教授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是理解和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把钥匙,其批判逻辑表现为从资本主义批判到发达资本主义批判;其认识逻辑表现为从揭示生产方式到洞察社会结构;其解放逻辑表现为从暴力革命到审美救赎。

  中国人民大学罗骞教授表示实践性强调的是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是对传统哲学抽象的物质本体或者观念本体的一个扬弃。实践性是一种把握现实、理解现实,批判现实的精神。从实践性的三个维度来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会更加全面和深刻。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

  东北师范大学韩秋红教授介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转变的三重维度,即理论目标维度的转变、批判主题维度的转变和价值取向维度的转变。一方面体现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特质;另一方面也呈现出社会历史整体性与社会文化多样性的二元矛盾。

  华中科技大学王晓升教授指出康德的自由概念中潜在的包含了自然要素,而康德的思辨又无法反思这种自然和社会的要素,不能克服这些要素所产生的不自由。康德的这种自由思想代表了当代资产阶级自由思想的核心,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复旦大学汪行福教授指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存在着前庭和后院的双重视角。社会主义跟资本主义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两种经济制度的竞争,也是两种生活方式、两种社会形态之间的竞争。所以社会主义不仅意味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包括合理的劳动关系、财富分配、更好保护人类生存等诸多方面。

  中共中央党校孙海洋教授把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本质规定的前提性反思,二是资本主义系统危机的总体性揭示,三是资本主义批判进路的方法论审视,四是资本主义替代方案的实践性构想,五是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当代价值。

  东欧及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新进展

  黑龙江大学周来顺教授介绍了当代列宁学在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研究现状,提炼出当代俄罗斯列宁学研究的基本主题,并从十月革命、文化革命、国家资本主义等多维角度给予高度的关注,凸显列宁学研究的独特意义与价值。

  哈尔滨工程大学张笑夷教授阐释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在建立马克思主义规范伦理中的理论定位和贡献。主张从马克思思想整体中认识马克思的伦理学,从合理性乌托邦的价值角度思考当代社会生活。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发展

  北京大学仰海峰教授认为,考察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有两条不同的路径。第一条路径可以从思想史、从思想本身的演变、从概念本身的发展去讨论;第二条路径是把一种思想或者某些哲学概念放到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去考察。后一条路径恰恰是马克思不同于传统哲学家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要遵循社会变迁与理论逻辑相统一的思路来进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雨辰教授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建构不能像生态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和西方绿色发展思潮那样以追求生活质量为导向,忽视和否定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生存权和发展权,而应当立足于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的思想为指导,吸收中西生态思潮的积极成果,在解决生态文明理论的内在矛盾的基础上实现研究范式和研究主题转换。

  武汉大学何萍教授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站在自身的立场上,用自己的观点审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到有取有舍,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思想资源的同时,不能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硬搬到中国来,不能将其置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地位,要以他者的身份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所用。

  武汉大学李佃来教授表示,重新审视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一方面可以摆脱物的奴役回到人本身,另一方面可以重构主体和客体的辩证逻辑关系,进而更好地理解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

  苏州大学车玉玲教授表示由于人类社会的加速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出现了有别于传统物质生产的非物质性生产,包括非物质性生产物、非物质性劳动等方面。面对这种情况,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理解当代新物质生产的新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论坛闭幕式由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谢晓娟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张双利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发言,并对作为承办单位的辽宁大学哲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给予了高度肯定。她认为本次论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全面把握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肩负起了当代学人的责任和使命,推动了中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再上新台阶。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在掌声中落下帷幕。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毕雁 实习编辑:余金金)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