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 杨欣)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12月25日,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南方新闻网、《羊城晚报》合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国际阐释”学术研讨会在线举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海春致开幕辞。来自国内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界的18位专家受邀作主旨报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省内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近200人参加研讨会。
刘海春在致辞中表示,加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国际阐释工作具有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目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正以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学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国家所需、未来所向、广外所能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紧密对接全球治理、“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升国际话语服务能力,建设文化传承创新高地,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广外智慧和力量。他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能够畅所欲言、发表真知灼见,共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寻求新思路、拓展新途径,共同谱写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阐释事业新篇章。
与会专家在线发言 通讯员供图
中国发展经验的国际阐释
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打开中国所有智慧宝库的钥匙,是应对西方学术霸权、突破西方学术限制、用中国的学术理论讲好中国发展经验和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优越性要转化为国际话语的优势。对此,他提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建议,例如议程的设置、学术话语的陈述以及采用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的表达方式等。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韩喜平提出,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解决人和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的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构建必须先行一步,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未能及时被理论化阐释,需要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谢迪斌认为要从现代性与古典性相结合的角度、利益与价值相结合的角度、世界与民族相结合的角度,建构中国叙事体系的话语逻辑。《羊城晚报》理论评论部主任温建敏从主流媒体理论平台的国际传播实践角度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国际阐释问题,指出传统主流媒体加大了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刊发的理论文章呈直线上升的趋势,理论平台的融媒体创新拓宽了对外传播的途径。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程京武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以及如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角度,指出要从中国是谁、从哪里来、在什么方位、要去哪里四个方面讲清楚中国形象如何构建,以及如何使用中国话语进行阐释问题。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丰清从毛泽东的史料文献出发谈对外传播的自我革命问题。他强调,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需要做到:“有料”,即在传播内容上下功夫;“有招”,即讲好中国故事;“有路”,即创新载体与媒体平台,表达要具体化。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小龙从国际传播视角阐述了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故事问题,提出讲什么、谁来讲、对谁讲三个问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尚旗从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角度阐释了如何才能进行中华文明传播、如何提高传播的实效、如何在精准方向发力、如何做有效评估以及新时代如何让每一个公民都有中华文明传播的意识等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阐释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李萍围绕伦理旨趣与价值追求,探讨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指出从上个世纪初“三大论战”开始,已经开启历史的、立体的百年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过程,并最后落地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之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海春谈新时代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三重逻辑:第一,为人类求解放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理论逻辑;第二,为人类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百年党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第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实践逻辑。教育部长江学者、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怎样成为新议题问题,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基本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战略步骤和战略重点,为进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框架的建构提供了基础。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佑新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大贡献,尤其是明确提出和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结合”,提出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大任务,并在多方面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解丽霞从改革开放史角度谈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指出这一探索历程对于未来变革的重要意义。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中源从治理主体角度,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原创性贡献,这些贡献包括:实现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创造性继承与发展,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治道和政道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现了对西方治理理论的根本性超越,实现了对人类治理文明新形态的开创性建构。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揭晓从意识形态角度解读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文本,重点就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应当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识、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等问题作了理论阐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国际阐释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内涵意蕴。第一,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前提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尤其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上;第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核心驱动力,是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理论自觉和理论创新能力;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篇章。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慧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的飞跃为主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并且用于指导治国理政的实践;二是深入理解哲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的解释力以及对实践的引领力;三是深刻理解世界观、方法论的自觉,这是理论创新的重要前提;四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会议闭幕式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麦培年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毛国民作学术总结时指出,这是一场有高度、有深度的思想盛宴和学术大餐,各位专家贡献了全方位、多维度的深邃思考和思想启迪,这将引领我们不断取得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国际阐释事业的新发展。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