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千年大计”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的历史眼光、时代眼光、战略眼光、世界眼光,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科学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作出的重大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精髓和核心要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根本遵循。这一民族工作鲜明主线,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理论逻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与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必须知重奋进,深刻理解把握并全面贯彻落实。
维护祖国统一,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人心定,长治久安;人心乱,祸起萧墙。维护祖国繁荣统一,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重大风险挑战,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熔铸中华民族大家庭56个成员的共同意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不断增强国家认同和国民身份认同的时代要求,更是全党和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坚决反对分裂、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思想堤坝和铜墙铁壁。
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分化、渗透、遏制的图谋一刻都未停止,世界范围内种族矛盾、宗教争端、民族冲突事件频发,西方国家祸水东引图谋不死,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错误思潮倒灌回流隐患加剧。这迫切要求我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最先进的“杀毒软件”、最坚实的“防火墙”,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战斗力,走中国特色民族发展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象征。进入新发展阶段,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了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在更高层次上把中华民族更好地凝聚起来,必须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工作。民族院校必须深入贯彻主线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更好服务党的民族工作、服务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要突出培养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标尺和教育的核心工作来抓,全面构建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多维一体宣传教育体系。聚焦引导各民族师生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充分发挥课程、科研、网络等工作的育人功能,依托宿舍、教室、社团等阵地平台建设,优化完善工作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人才培养目标,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深化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教育,培养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中华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大力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籽”工程,搭建全方位嵌入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融入各民族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增强各族学生融入现代化的能力和信心,助力乡村振兴,打造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特色阵地。
二要突出培育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学科专业。学科是高校办学的基础,学科建设在高校办学中居于龙头地位。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队伍建设、推动教学改革、深化科学研究、培养后备人才、构建宣传高地,形成学科发展的合力。充分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瞄准国家需求、中心任务和工作主线,打造具有学术影响力和特色鲜明的民族学一流学科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优势学科,引领带动整体学科专业发展。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演进历程研究,探其源,明其流,搞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重大需求,回答好民族领域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积极为党和政府决策、政策法规健全完善、宣传教育体系加快构建提供理论支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要培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坚定“五个认同”,堪当“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大任的时代新人。开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华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中华民族史、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等系列核心课程,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生态圈”,真正做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
三要突出培塑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人团队。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提升教师队伍政治素质、专业素养和整体水平。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把系统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作为政治标准,落实“四个特别”和“四有”要求,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决、热爱各族群众情感特别真挚的教师队伍。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培训体系,探索“见苗浇水、精准滴灌”式培养,遴选一批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加入创新团队,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发挥传帮带作用,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培养一批政治方向坚定、理论功底扎实、学术视野宽广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团队。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教学科研骨干力量。
四要突出培优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研服务体系。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是做好教育教学的基础。要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力求产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彰显在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本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增进共同性方向要求,紧紧围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等开展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高地。要在整体上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系统性研究,加强与民族学、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协同与合作,交叉与融合,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系统全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范式,凝练学科方向,形成研究特色。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