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2022-12-29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29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其中立德树人最具根本性。新时代的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提升能力,更要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其中立德树人最具根本性。

  立德为本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旨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必须坚持立德为本。

  “德”在我国人才培养目标中居于首要地位。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到新时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国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始终坚持德才兼备、德育为先。立大德方能成大才,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的是“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既要有才,更要有德。着眼于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立德”作为“树人”的前提和基础,引导青年一代立大德、成大才,培养他们具有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国家的政治品质,成长为新征程新伟业所需要的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坚持立德为本是党领导教育事业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定语就是‘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对培养什么人的本质规定。”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我们要培养青年一代确立这样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引导他们主动将党的主张、人民诉求、国家意志转化为自觉追求,将个人之小我主动融入社会之大我,在艰苦奋斗中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的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提升能力,更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追求、高尚的道德品格,培养青年一代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愿意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立大德

  守公德是社会之大势,严私德是个人之操守,明大德则为国家之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中的“德”重在“大德”,具体包含以下主要内涵:

  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把握,指明了人类发展的出路和方向,即实现共产主义,为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从一开始就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没有这一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不成立了。”立德树人,首先要增强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并自觉投身于为实现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艰苦奋斗。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青年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只有心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个人才能成长成才,国家才能发展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立德树人,就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说话,用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和伟大变革说话,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又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导向,代表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思维活跃,容易受到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引导青年学生将其作为日常行动的基本遵循,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扎实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思政课教师要切实在实际工作中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塑造着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念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中国教育的实践,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课堂教学主渠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系统必须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青年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掌握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

  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基本定位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青年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基本道理,说明其科学性、真理性,彰显其实践伟力。思政课教师必须在讲道理上下功夫,坚持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透过现象看本质,强化学理支撑,把道理讲深,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主动回应学生们关心关切的深层次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甚至是一些敏感问题,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力量征服学生;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以青年学生喜爱的方式讲活思政课的大道理。

  运用好大思政课提升育人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为“大思政课”提供了生动鲜活的素材。新时代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将理论教学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高校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坚持开门办思政课,不仅要调动全校优质师资力量,也要聘请符合条件的校内外专家学者、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进校园、进课堂,共同讲好“大思政课”;推行“师生四同”,围绕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广大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构建师生共同体,共同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运用生动鲜活的实践强化认同;运用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推进科研教学相互促进,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全方位育人合力,等等。通过多措并举,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刘凤义系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余一凡系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毕雁)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