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系统、辩证、创新思维 统筹谋划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2022-12-27 来源:《光明日报》2022年12月27日15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展思政教育,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必须牢固树立系统观念,综合运用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

  1.以系统思维统筹谋划一体化建设 

  系统思维是以系统论为逻辑遵循,把对象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思维方式的核心。这一原则要求加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顶层设计,推进其在实践维度和空间维度的有机结合,形成纵横交融的立体化网络化育人新局面。

  优化管理构筑“一张网”。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旨在构筑纵横结合的立体化网络化育人新格局,这决定了必须设立一体化管理机构来统筹谋划。当前,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归属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不同处室,条块分割,总体性谋划和整体性部署不足。对此,教育部适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但仅限于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学尚未纳入其中。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整合设立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专责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将思政教育的每一个要素、每一个环节、每一方参与主体都纳入全局来考量,形成一个整体框架,构筑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立体化育人网络。

  优化结构促进横向贯通。从横向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就是要协调育人要素,优化排列组合,实现育人功能最大化。当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同向同行有待加强,思政课堂与日常思政之间“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学校、家庭、社会之间育人合力也尚未有效形成。对此,一要统一组织专家委员会统筹规划各学段的课程设置、教材编排、队伍建设,统一确立教学目标、编排教学内容,解决学段内思政课内容的结构性重复问题。二要以思政课程为引领,促进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协同联动,打通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思政课程与以实践教育为主的日常思政的互融渠道。

  优化过程促进纵向衔接。从纵向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就是要遵循各学段的学情规律,在内容安排、方法选择、教育评价等方面都要既有侧重又阶梯式递进,实现各个学段思政教育的连续和衔接。当前,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内容还存在简单重复现象,层次递进不明显,易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不仅如此,思政教育队伍之间相互分离、缺乏沟通,也鲜有互动,不同程度地阻碍着一体化建设。对此,一要着重优化思政教育发展过程,促进课程体系、内容设计、方法体系有效衔接,打造循序渐进的思政教育体系。二要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搭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教学交流研讨平台,打破不同学段教育队伍的时空壁垒,促进各学段的纵向衔接。

  2.以辩证思维整体推进一体化建设 

  辩证思维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识发展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辩证思维要求一体化建设中必须正确把握和科学处理以下三对关系。

  “名”与“实”一体推进。目前来看,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联合大中小学,组建思政教育联盟或协同平台,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创新项目,但很多仍然停留在形式上的一体化。推进一体化建设必须实现形式与实质的一体化,名实相符。实质一体化是指要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教育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将一体化的思想体现在目标、内容、方法、形式、途径等各个环节,打造纵向衔接的教育体系,构建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媒体网络等育人途径横向贯通的教育体系,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育人共同体。

  “变”与“常”交相呼应。一体化建设覆盖大中小学各个学段,贯穿青少年成长的各个过程。在思政教育一体化的视域下,“变”与“常”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既要重视在原来各学段思政教育的基础上求“变”,推进内容编排、方法选择、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全面改革,又必须始终遵循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和思政教育规律的“常”。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成长过程中思想政治素质养成的整体性、连贯性,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知”与“行”有机统一。一体化建设中的“知”与“行”有机统一有两层含义:一是思政教育中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统一;二是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相统一。针对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各学段课堂教学主渠道和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两张皮”、理论教学与行为实践脱节,一体化建设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不足等问题,应着力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配合理论教学充分开发利用实践教学资源,强化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强化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探索构建符合实践要求的体制机制和评价体系,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一体化建设实践,实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3.以创新思维健全一体化建设机制 

  创新思维是指在深刻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勇于突破原有思维的束缚,探寻解决问题新方案的思维方法。创新思维要求一体化建设须突破常规思路,抓住“人”这一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统筹相关教育资源,以育人主体间的有效联络联合联动提升协同育人实效。

  健全一体化建设的联络机制。联络是协同的前提。一是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思政工作归根到底是要与人打交道,前提条件是把各种信息传达至各主体。因此,要搭建统一规划、合理分配、快速协调的“信息网”,实现各层级部门间的信息融合和共享。二是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有助于优化学段之间的协同、加强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协同,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联合治理和各部门分工合作机制,有效建立各教育主体间相对稳定的关系,最大程度实现育人信息互通、育人资源共享,实现各教育主体间的彼此联结、互促共进。

  健全一体化建设的联合机制。联合是协同的核心。一是构建思政育人队伍交流互培机制。建立各学段育人队伍之间的交流互培制度,突破思政人才使用的封闭化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育人队伍深入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思想特点、学习诉求,而且有利于推动教育内容有机衔接、教学资源动态调整,使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体系拥有高度的动态性和协同性,让思政教育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二是构建大中小学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建立一套覆盖大中小学各学段“物”的联合平台,以解决当前各学段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平台建设不协调等保障问题,畅通各学段间资源、人才、信息流动的各种渠道。

  健全一体化建设的联动机制。联动是协同的关键。一是健全目标互联机制。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大中小学各个学段“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就要将育人目标落细落小落实,各个学段有相对独立的育人目标,同时学段间也为育人总目标的衔接留好“接口”。二是健全职能互联机制。构建以学校为龙头、家校联合、社会支撑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搭建家校合作、校政企合作育人平台,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育人主体的职能联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育人。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毕雁)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