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新时代】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亲和力与中国共产党生命力的辩证关系

2023-06-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当前,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已经成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需要直面与回答的重大课题。“亲和力”源于化学学科,是一种物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吸引趋近力量。马克思主义在全人类、人民群众和个体人生三个维度表现出强劲的亲和力。“生命力”源于生物学科,是一种生命体不断生长、壮大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实践中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正确认识、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亲和力与中国共产党生命力的辩证关系,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回瞻和主体确证。

马克思主义具有亲和力,中国共产党才有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无产阶级中表现出的亲和力,催生了中国共产党。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炸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大门,自此中国滑向“两半”社会的深渊。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太平天国撷取基督教义,地主阶级奉行“中体西用”,资产阶级主张改良主义和三民主义,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悲惨境地。敢问路在何方?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寻求自身解放的科学理论,作为全人类解放事业的行动指南,对中国无产阶级具有根本的亲和力,她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无产阶级的前进大道。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欲将中国的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需“走俄国人的路”。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亲和力感召下,中国共产党成立,继承生命力基因,获得了成长的性状和活力,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此为中国共产党生命力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在“两个结合”中表现出的亲和力,壮大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具体实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天然的亲和力,紧紧地聚合在一起。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这种理论亲和力的“化学反应”,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产生了本土化的思想、时代化的理论,指引着党从幼小走向壮大、迈向成熟。“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从马克思主义亲和力探赜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生命力基因,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革命性和开放性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之源,为党的生长注入了坚强的活力和巨大发展动力,从而锻造出拥有九千六百多万名党员、领导着十四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拥有生命力,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才更有亲和力

  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时代“三件大事”中印证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1991年,偌大的苏共轰然亡党亡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大倒退。究其原因,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地位,放弃苏共的领导地位是根本方面。世界历史的天平再次倾向了西方,“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中国崩溃论”一度甚嚣尘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擎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亲和力、对时代的亲和力。得益于这个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党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完成了新时代“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给唱衰中国的西方国家以狠狠回击。这些历史性胜利的取得,更加印证着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亲和力,指引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中国共产党在破解“大党独有难题”中确证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强大生命力表现在能够“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大要有大的样子,大也有大的难处,主要包括组织规模大造成内部管理难、组织体系多造成凝聚共识难、组织使命重造成引领社会难、组织风险频造成保持纯洁难等。为破解这些难题,最需要的是亲和力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明确大党“为什么出发”“要到哪里去”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好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明确加强党的领导来牢牢把握大党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明确勇于自我革命永葆大党发展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一刻不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使党永葆朝气、勇立潮头,从而确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亲和伟力。

两者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拥有不断生长和持续战斗的生命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有了“主心骨”“定盘星”。长期以来,削弱党的生命力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存在,严重影响党的执政根基、消解党的领导力量。百年大党如何永葆生机活力?当前,全党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守生命力基因中蕴含的先进性与人民性的本质因子,发展传承性与革命性的成长因子,运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调节因子,确保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具有强劲亲和力的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是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集中体现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对全人类、人民群众和个体人生的强劲亲和力。譬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个体人生层面的价值旨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对人民群众层面的使命追求;“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突出贡献。当前,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推动党员干部感悟新思想内蕴与外显的亲和力,有助于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指导全党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中国共产党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需要具有亲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足以见得,“亲和力”是思政课“三性”的“中介力量”,是马克思主义从“文本”跃入“头脑”的关键力量。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心怀“国之大者”,牢记“人民教师”身份,与学生相处时应表现出人格的亲和力。同时,应将亲和力直接体现到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去,在教学准备中学深悟透新思想,在课堂教学中讲好党的百年故事,讲好新时代的身边事,提高思政课感染力;要直面学生疑惑,在分析和解答问题中将原理讲透、哲理讲深、道理讲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本文系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中国共产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进程与经验研究”(2023QN118)、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共产党坚持敢于斗争的历史进程与经验研究”(23NDJC187YB)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李绍军,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计量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