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理二十大】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支撑

2023-02-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探索和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推动这一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强有力的动力支撑,主要包括党的领导力量、精神力量、物质力量、人民力量和国际社会力量,充分调动了国际国内一切积极因素,凝聚起万众一心的团结伟力,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力量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演进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规定,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扎根中国大地的现代化,根本属性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没有任何一个政党或者政治力量能够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解决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问题,扭转了中华民族所遭受“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命运,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进行了历史性变革,使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历史和现实已经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更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力量在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长期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时最大限度地汇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确保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身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开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实践的开展,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从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百年历程来看,既是一部百年奋斗史,更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推进理论发展的历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开辟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境界,成为新时代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提供坚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决定因素,规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中华民族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近代史上由强转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生产力的落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并将这一思想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卓绝、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二位;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等等。这些标志性成就的取得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根基所在,失去这些物质基础的支撑,就不可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更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在奋力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共产党依然坚持以发展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逻辑的现代化相比较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区别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终极价值追求。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中国近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探索现代化道路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但无论是中体西用、以器卫道的现代化之路,还是文化改造、全盘西化的现代化之路,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归根究底在于各个阶级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中只依靠某个团体或阶级的孤立力量,将人民群众排斥在现代化道路之外,没有广泛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由此在带领人民群众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强大反动势力的“三座大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现状,改革开放之后国内改革风起云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 还是新时代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奉献精神,最大限度激活全体中国人民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始终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时刻响应党的号召,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成功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阔步前行,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西方“国强必霸”的现代化逻辑,获得了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赢得广泛国际社会力量

  受资本逻辑的规定,西方国家在推进现代化历程中充满了“血与火”的征战和对其他民族的剥削掠夺。为了维持自身在现代化中的既得利益,西方国家不仅对落后的民族和国家进行残酷的压榨,相互之间也不断地发生矛盾、冲突乃至战争,出现了所谓的“国强必霸”逻辑,即一个国家强盛后通过称霸的方式来维持其地位,不断按照自身的利益设计国际秩序以控制和利用世界其他国家。无论是早期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还是建立“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以及现在扮演“世界警察”的美国,都是沿着这一逻辑开展的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从来没有对外侵略和掠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图谋,始终奉行多边主义,以公平正义为要旨,秉持互利共赢的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从没有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自身发展,从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积极支持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各种全球性多边组织和区域合作机制处理国际及地区事务,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稳定与繁荣,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始终是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积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和完善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积极发挥正面的作用,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世界各国人民,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支持。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一般课题“以数字赋能推进四川省‘智慧政协’建设路径研究”(SC22ZX009);四川省科技厅年度软科学项目“数字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党建精准施策研究”(23RKX0576);四川省科技厅年度软科学项目“川渝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四川省城市社区教育路径创新研究”(23RKX0025)】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天府协同创新中心数字党建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毕雁 实习编辑:余金金)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