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举办2023黄河国家战略新年论坛

2023-01-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1月7日,以“黄河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2023黄河国家战略新年论坛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河南开封举行。本次论坛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办,河南大学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河南大学应对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实验室协办。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桓占伟主持论坛开幕式。


会议现场

  黄河文明贯穿历史与现代

  河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君健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二十大报告中的一个重大命题,旗帜鲜明地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黄河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脉,蕴含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和道德观,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民族深厚的人文背景和力量源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滋养。河南大学高度重视黄河文明的研究工作,一大批研究黄河文明的专家学者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成果。河南大学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应对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实验室这两个实验室作为本届年会的协办单位,彰显了我校以实验室的理念和方式推进“黄河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导向,希望以多学科融合、多学科交叉的方式实现黄河学研究的新进展、新突破。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大学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主任苗长虹简要介绍了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过去一年的发展成果。2022年,中心多项工作取得重要新进展: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入选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首批试点建设的实验室,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应对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实验室”;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全国高校百强智库榜;获批国家级项目14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中心研究人员与国际团队合作,中心研究人员与国际团队合作,在同一期《Science》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中心一篇论文入选“2021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国土资源与空间规划研究所所长赵宏波发布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报告》,报告从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维度,采用多尺度、多维度和多源数据方法,对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各省区、城市群、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指数进行评估,结果显示:2017-2021年黄河流域整体及经济、社会、生态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特别是2019年黄河战略提出后,社会与生态高质量发展指数快速提升, 政策效应明显;各省区高质量发展水平逐年提升,但呈现东高西低格局;城市群间的高质量发展差距缩小,山东半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位居首位;青岛、郑州、济南、西安中心城市位居前列,高质量发展引领作用明显。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中原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春迎围绕“溯黄河文明脉络,探中原文化谱系”主题,发布考古中原系列名城成果。他表示,为进一步探究黄河文明发祥及其历史演进,黄河文明中心开展了考古中原系列丛书的研究和编撰工作。丛书之“古都系列”《考古开封》《考古洛阳》《考古安阳》《考古郑州》已于2019年出版发行。“名城系列”的《考古新乡》《考古商丘》《考古南阳》《考古三门峡》将先后出版。考古中原系列丛书的出版,将会对河南、黄河中游地区乃至全国的考古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探索黄河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主旨报告环节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侯卫东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王震中以《黄河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为题,在历史的维度上讲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进而对“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行了细致阐发。随后,他从六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他指出,当代社会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肩协调发展,强调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再配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就可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实现黄河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唐际根以《夏商文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为题,从资源与布局、原创与再创造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他从考古发现与研究的角度对原创和再创造的重要性进行了解说。回顾中原地区的发展道路,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其重要资源。他指出要吸收改造,推陈出新,实现中原文明的多元一体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刘彦随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认知及实践探索》为题,他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础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吴传钧先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创新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专业角度来讲是地理学的科学问题,也是地理学研究主题的重要主题,更是地理学突破难题。并通过大量的数据,分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研究员李庚香以《河兴——大哉黄河》为题,他指出当前有关黄河研究,应从黄河文化上升到新时代黄河学研究上,要站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研究黄河文明史与黄河的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他特别强调要提高站位,将黄河研究提升到文化的高度,进而上升到国运、国脉的高度,最后提升至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研究大哉黄河、天下黄河。他从河之长、河之广、河之思、河之兴四个维度,对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及现代化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影响进行了高度凝练和总结。最后总结提出,应当坚信中华文明要崛起,黄河文明也必然要复兴。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张占仓以《以恒久之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为题,梳理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效。他认为黄河流域由于自身的地理环境与历史原因,必须科学认知其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并提出了五大战略举措持续促进黄河治理。党中央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高度重视,黄河治理的新思想与新方法能够确保黄河安澜,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创新大有可为;同时,新时代黄河治理需要有重大水利工程保障,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面加速,建立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建设全国沿黄九省黄河治理协调推进机制。

  苗长虹以《黄河文明发展道路与中国式现代化》为题,阐述了现代化的使命、过程、本质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认为中国文明是全球化时代后国家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内生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他指出黄河文明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到数字文明的演进之路,生态环境为黄河文明发展提供了基础,也约束着文明发展,国家制度在文明形态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黄河样本。最后,他提出黄河流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八大路径。

  据悉,黄河国家战略新年论坛旨在交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实践动态,回顾上一年的工作,并对新一年的工作提前做规划。本次论坛聚焦在中国式的现代化、黄河文明和黄河国家战略。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齐泽垚)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