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2024-03-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王广禄)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目的在于深入揭示江苏地域文明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工程实施一年多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2月26日,由江苏省文物局指导,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苏省考古学会主办的2023年度江苏地域文明探源重要进展汇报会在南京举行。会议发布了2023年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四大重要进展:调查发掘丰富文明探源认知、资料整理深化文明探源研究、科技考古拓宽文明探源范围、成果宣传扩大文明探源影响。

2023年度江苏地域文明探源重要进展汇报会在南京举行 主办方供图

  取得四大重要进展

  据介绍,一年多以来,江苏全省考古机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围绕江苏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江苏省文旅厅、省文物局统一要求,统筹考古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一是调查发掘丰富文明探源认知。相关部门组织开展重点区域考古调查,太湖西部考古调查新发现新石器遗址9处、商周遗址21处和土墩墓9处,盐业考古调查新发现商周至明清时期盐业遗址90余处。常州寺墩遗址、南京江宁华西村战国至六朝墓地、南京西街遗址、溧阳古县遗址、淮安新路遗址、盐城盐业遗址调查发掘等6项目取得重要成果。

  二是资料整理深化文明探源研究。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实施以来,全省考古机构围绕探源课题,加快推进重要考古资料整理研究,深入挖掘展示考古成果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呈现的中华文明脉络、反映的中华文明成就。编撰出版了《无锡梅里遗址发掘报告》等9部考古发掘报告,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87篇。

  三是科技考古拓宽文明探源范围。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聚焦重点课题,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多学科多领域协同合作与联合攻关的理念在重要遗址发掘研究中得到贯彻。相关考古机构加强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多家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拓宽了地域文明探源研究范围,助力文明探源走向深入。

  四是成果宣传扩大文明探源影响。全省各级考古机构积极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全年累计举办线上线下公众考古或研学游活动43场,吸引学生和社会公众2600余人参与;举办线上线下考古知识讲座29场,现场参与听众5000多人,线上参与人数逾300万人次;推出专题考古展11个,累计接待观众24万人次。江苏省内主流媒体推出江苏地域文明探源成果报道超过100篇,全网点击量累计近亿人次。“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系列成果”入选“2023年江苏省十大新闻”。

  评出六项较重要发现

  会上,常州寺墩遗址、无锡天墩遗址、苏州塘北遗址、南京江宁华西村战国至六朝墓地、南京西街遗址、徐州驮篮山遗址、溧阳古县遗址、扬州桑树脚遗址、淮安新路遗址、盐城盐业考古等10个项目的负责人汇报了年度考古重要发现。这些项目的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直至明清时期,遗址类型多样、文化内涵丰富,涵盖太湖北部大型中心聚落、南京早期城址、战国至六朝时期大型公共墓地、汉代楚王陵园、六朝县城、唐代扬州城、明清街巷以及制盐聚落等。其中,常州寺墩遗址、南京江宁华西村战国至六朝墓地、南京西街遗址、溧阳古县遗址、淮安新路遗址、盐城盐业考古等六个考古项目被专家组认为是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2023年度较为重要的发现。

常州寺墩遗址 主办方供图

  常州寺墩遗址由南京博物院、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发掘。寺墩遗址发现了崧泽文化墓地、木构建筑遗存和良渚文化建筑基址等,发掘成果初步呈现出崧泽文化晚期向良渚文化时期的文化形态和聚落布局的变迁,反映了太湖地区的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为讨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视角。2023年11月28日,该项成果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发布会上正式发布。

南京江宁华西村战国至六朝墓地 主办方供图

  南京江宁华西村战国至六朝墓地由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负责。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古代墓地自战国晚期绵延至六朝早期,墓葬时代连续,发展脉络清晰,数百年的文化演进得以集中体现,是反映江东地区历史发展的直观“剖面”。数据显示,考古发掘清理出墓葬685座,出土文物5700余件/组,反映了江东地区战国两汉和六朝时期物质文化面貌,揭示了楚文化在江东地区的发展过程,展现了南京地区融入统一国家的历史进程,为研究楚人东迁、楚文化的扩展,乃至楚国经略江东地区的历史过程提供重要资料,对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实证价值。

南京西街遗址 主办方供图

  南京西街遗址由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发掘。考古发现了东晋“越城栅”和环壕遗迹、南朝御道和城门遗址,研究人员推测可能是南朝梁代规划建设的都城南大门,该遗址发掘为都城发展研究、六朝城市与文明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西街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陈大海介绍,西街遗址的六朝遗迹十分丰富,发现越城垒、御道和水井、窑、灰坑、墓葬等500余处,出土遗物包括瓷器、砖瓦构件等万余件,尤为重要的是发现了南朝梁代御道和国门遗址。目前,已探明的御道长度210米,路面宽26米,两侧开挖有路沟。国门门址宽约33米,进深约17米,门墩两边有砖铺排水设施,门道残存铺砖。两侧城墙为砖包夯土,厚11.5米。国门及城墙外还引南涧水开挖了护城河。

溧阳古县遗址 主办方供图

  溧阳古县遗址由南京博物院、溧阳市博物馆共同负责发掘。发掘明确了城址四至和城门分布状况,揭露了城内“十”字干道、城外环城路网和排水系统,出土了大量生产生活遗物,确认为六朝“永平”“永世”县治所在。该遗址的发掘是国内首次揭露结构完整的六朝时期县城遗址,对六朝城市与文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价值。

淮安新路遗址 主办方供图

  淮安新路遗址由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发掘。该遗址是继泗州城遗址、板闸镇遗址和庆成门遗址之后发现的又一处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同类型遗址,对研究淮安地区明清漕运史、运河开发史、城市发展史、古建筑、社会生活史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明清时期淮安作为“运河之都”最重要的见证。

盐城盐业考古 主办方供图

  盐城盐业考古项目由南京博物院、盐城市博物馆、盐城市大丰区博物馆共同发掘,在盐城、连云港地区新发现商周至明清时期盐业遗址90余处。其中盐城东台缪杭和大丰后北团遗址,首次通过科学考古发掘揭露出较为完整的唐代盐业生产聚落和明清时期盐灶遗迹,为研究该区域制盐工艺提供了重要材料。

  会议认为,地域文明探源研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下一步,江苏将持续推进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把江苏地域文明放到国家全域、中华文明全景、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来研究,进一步强化多学科跨领域联合攻关,以更大力度深化江苏地域文明探源研究,充分展现江苏地域文明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历史贡献和独特地位,提炼展示江苏地域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实证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