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现场】夏商文化的活化与传承——从二里头到殷墟

2023-04-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商汤以“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的名义,带领商众剪灭夏桀,夏灭商立。商朝建立后,在承袭先商文化基础上,也最大程度地汲取夏王朝和夏文化因素,极大推动了商王朝的发展和强盛。作为晚商都邑,殷墟在活化夏文化二里头都邑的文化因素方面有诸多表现。

  一是殷墟商都和二里头夏都的开放性规划布局。从考古发现来看,二里头遗址是内城外郛的城郭形态,也就是说,二里头夏都只有宫城而无郭城,都城的规划布局总体是开放性的。殷墟商都从考古发现来看,在宫殿区外围存在殷墟二期的以洹河+人工壕沟构建的具有宫城性质的防御体系,在二期人工壕沟废弃后,可能存在晚于二期的位置西置的人工壕沟。这样,殷墟的布局也应是内城外郛的城郭形态。这种大都无城形态是先秦时期都城的主流。

  二是殷墟商都和二里头夏都的“内王邑外族邑”的布局形态和居葬一体理念。二里头都邑存在“‘井’字形九宫格”布局。在自北至南的祭祀区、宫殿区和手工业作坊区这一核心区外围,均分布有各级居住遗存及与其对应的墓葬遗存,故发掘者认为核心区外围区域可能均为家族式居住地和墓葬区。也就是说,核心区外围不同区域归不同的家族或集团所有,同一区域为同一个家族或集团各个层级人员的集中居住地和墓葬区。这与晚商都邑殷墟在其宫殿区外围发现的家族墓地和居葬一体的族邑分布格局有异曲同工之处。如学者认为,殷墟“大邑商”的聚落形态主要可划分出王室生活区和墓葬区、各氏族生活区和墓葬区等两大层次,即王邑和族邑层次。这些所谓族邑主要应是各诸侯国的诸侯、王公大臣和百官及其家族等的聚居地。夏商时期即使都城依然存在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习俗,正是该时期血缘政治极为浓厚的贵族“共政”政治在都城布局上的反映。这与秦汉以后居葬分离“崇方”“尚中”以凸显“皇帝独尊”地位的高度中央集权政治在都城布局上完全不同。这就表明,二里头文化和晚商文化在政治结构上是一致的,应即夏商时期贵族“共政”政治的反映。

  三是殷墟商都和二里头夏都的“尚中”思想。作为夏都和商都,二里头城址和殷墟均位于夏文化和晚商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关于夏都,《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吴起对魏武侯说:“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而《史记·周本纪》武王说有夏之居“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两者基本一致,正与夏末二里头文化的分布区域相吻合。在这一区域内,二里头夏都所在的伊洛地区是其王畿之地。晚商时期商王朝的畿内,吴起曾论及。《战国策·魏策一》:“殷纣之国,左孟门,右漳、滏,前带河,后被山。”《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表述虽不尽相同,但论及的范围是一致的。基本地域,西为巍巍太行山,南、东两面均为滔滔黄河,北至约在滹沱河,地广千里,河山拱戴。不管是二里头夏都还是殷墟商都,正位于夏和晚商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充分体现了都城设置的“尚中”思想。

  四是殷墟商都和二里头夏都布局中的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礼制思想。按照《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凡帝王所居者,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二里头城址1号宫殿建筑群位于宫城西南,1号宫殿建筑群一般认为是前朝正殿,则其寝必位于其后;2号、4号建筑群一般认为具有宗庙性质,正体现了都城布局中的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理念。杜金鹏在《殷墟宫殿区建筑基址研究》中指出,殷墟宫殿区内的宫殿是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分布,并把53座建筑基址按不同的功用分区,各区都是独立的四合院形式。甲组基址为“寝”(包括寝室、燕朝),乙组基址是“朝”(内朝、外朝,个别是宗庙),丁组基址是“祖”(左祖) ,丙组基址是“社”(即右社)等。殷墟宫殿宗庙建筑奠定了中国宫殿建筑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基本格局,影响深远。

  五是殷墟商都和二里头夏都具有国礼祭祀性质的祭祀场。二里头城址宫城以北的VI、IX区,东西一线分布有连绵二三百米的坛、墠类遗迹。关于此类祭坛遗迹的性质,研究者根据大量甲骨文和文献的相关记载,认为应是祭祀天神地祗的设施,应是具有国礼祭祀性质的祭祀场。殷墟小屯丙组建筑基址,在南北长50米、东西长35米的范围内分布着20处基址。就现有可观察的祭祀迹象看,丙组建筑基址应是由数个祭祀遗迹共同组成的一处祭祀单元,其性质可能为祭天,这也是具有国礼祭祀性质的祭祀场。

  六是殷墟商都和二里头夏都官营手工业作坊的出现。二里头夏都在宫城以南有专门的铸铜作坊遗址和绿松石作坊遗址等手工业作坊区,具有官营性质,属于夏国家礼制的战略需求。在二里头宫城未形成之前,先行在宫城区南建有围护手工业作坊区的围墙,可见对官营手工业作坊的重视。殷墟商都铸铜作坊遗址更为丰富,分别分布于大司空、苗圃北地、孝民屯村、薛家庄、任家庄南地、小屯村东北地等。2015年在安阳同乐花园北区发现了293片铅锭,总重量约3.32吨。有学者研究认为,殷墟时期的铸铜遗址大部分是可以生产所有铜器品类的全能型生产作坊。多个作坊的同时存在与不断新建的作坊,说明随着时代变迁,殷墟社会对铜器生产的需求是在不断增大的。

  (作者系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青年长江学者)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齐泽垚)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