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考古与中国考古

2023-04-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河南安阳殷墟

  早期田野考古,完全由中国考古学者组织、主持,大规模、持续不断发掘并及时发布重大成果,在中国古文明考古研究上作出重大且杰出贡献的,首推1928年开始的安阳殷墟考古。

  殷墟考古,一开始就全由中国学者发起、中国学者组织。田野考古参加人员全是中国学者,对出土文物的研究也全是中国学者担当。这一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非常重要。通过殷墟发掘,中国学者迅速积累了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田野考古方法、理论及实践体系,建立起中国田野考古坚强的自信。

  殷墟考古一开始就是为解决重大学术问题而特选的。这个问题就是中国古文明的形成时间和文明的内涵特质。殷墟考古发掘以前,许多中外学者都认为中国的历史起始于公元前841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才有连续不间断的文献记录)。殷墟考古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一系列考古发现实证殷商的存在且文明辉煌灿烂,把中国列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绝非虚名和自夸。有了殷墟考古,才有了山东历城城子崖、浙江余杭良渚、四川广汉三星堆、陕西宝鸡斗鸡台、四川成都王建墓等发现发掘。殷墟和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是殷墟考古催生了它们。如果说是仰韶村遗址的发现点燃了中国考古的星星之火的话,那殷墟考古的成功,则让田野考古在中国大地迅速烧成熊熊大火,成燎原之势,大火越烧越旺,延及当下。

  及至上世纪末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新世纪开始的文明探源工程和正在实施的考古中国工程,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继承了殷墟考古一开始就围绕重大学术课题开展的传统。

  殷墟考古还成为了中国考古年代框架体系中最重要的坐标原点。殷墟考古技术方法上的科学成功,科学发掘出的甲骨文、青铜器、大小墓葬以及作坊、建筑等,促发了考古历史学者进一步思考。一部分专家首先意识到,如此发达的文明一定有较长的成长发育过程,于是有了早商遗址的探寻,顺理成章又有了夏文化遗址考古调查,并进而将其放到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世界上古文明范围内去认识中国古文明。还有部分专家意识到,殷墟文明的去向也是应该从考古上去找寻的,继而有了周文化、先周文化以及春秋以下遗存的考古。这些在今天看来是常识的问题,若不是殷墟的考古和发现,当年恐怕很难有人想到,即使想到也未必知道抓手何在。以殷墟为出发点上求下索,追寻到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以殷墟为代表的百年中国考古,成就辉煌,世界钦佩。

  近百年来,殷墟考古始终引领中国考古前进方向。1928年至1937年的十多次发掘的探索、引领、示范作用自不必说,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殷墟的考古工作虽然停止。一方面,考古专家们把考古标本资料带到大后方,在极其艰难条件下继续整理,并做出了卓越的成绩,特别是以郭沫若、董作宾、胡厚宣为代表的一批甲骨学家在出土甲骨文的整理研究上的突出贡献,将甲骨学研究推向巅峰。另一方面,参加殷墟发掘的专家们在后方开枝散叶,继续考古,把考古工作推向更广阔的中国大地。新中国刚建立就迅速在安阳殷墟设立考古工作站,其后工作一直没间断。1950年代至1960年代,殷墟考古不断有简报发表在《考古》等专业杂志,特别是以1970年代中期的妇好墓和小屯南地甲骨为代表的重大考古发现,让殷墟考古继续成为全国全世界长时间关注的焦点。刚刚评出的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殷墟新发现赫然在列。百年殷墟考古焕发出青春般的活力。

  殷墟考古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考古人才的摇篮。仅上世纪30年代参加殷墟考古的先后有五位考古学家成为国家院士。1950年代后,郭宝钧、郑振香、刘一曼、杨锡章、杨宝成等著名考古学家皆是在殷墟成长起来的。近十年,殷墟工作站里的考古团队的唐际根、何毓灵、岳洪彬、牛世山、岳占伟,我若说这是全国各考古工作站中最强的学术团队,估计不会有多少人有异议。

  殷墟考古对中国考古在一定意义上有风向标和试验场作用。除了前面提到的人才培养,许多考古新方法新技术也是在殷墟先试验。据我所知,碳-14测年、考古物探、环境考古、动植物考古、体质人类学、冶金考古、多学科合作,殷墟往往都走在前面。两周前我随一个科学院院士去殷墟,和他们商讨的是最新的AI考古合作的可能性,没想到谈了几分钟就达成合作意向。听他们介绍,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荆志淳教授也正在和殷墟考古工作站的专家谈几种最新考古方法技术的试验。

  从历史来说,殷墟工作站是古老的,从对新方法新技术的接受之快来说,殷墟考古是常新的。

  殷墟以其遗址的重要性,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上、在中国文明形成和演进的探寻上有重要价值,又因在中国田野考古史上的特殊地位,而产生了重要的意义。殷墟早就成为了考古人心目中的考古圣地。考古人以到殷墟为荣,以晚到殷墟为憾,以一生未到过殷墟为终身遗憾。

  当你了解了殷墟工作站的历史,你就会知道,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派的建立形成和发展,殷墟考古工作站贡献甚大。殷墟考古人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坚守,辛勤工作,扎根农村,薪酬绵薄,甘愿奉献,拒绝诱惑,接力传承,守正创新,成就斐然。这既是中国考古学者和行业的真实写照,是中国考古的缩影,同时也是中国风格考古的显著特征。

  殷墟考古工作站,在铸就中国考古的过往中已彪炳史册。我们相信,在未来中国考古强国的建设道路上,它不但仍不可或缺,而且将继续担当开路先锋、排头尖兵的重要角色。

  (作者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院长、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齐泽垚)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