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文化研究向何处去

2022-12-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及其研究,不仅深化了对中原文明的认识,还使得边裔各族的文明程度为学界所认知,中华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重瓣花朵”等观点影响深远。正是在这种学术背景下,东夷文化研究受到学界进一步关注,并取得了新进展。

  东夷文化是海岱地区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东夷文化研究曾长期停留在自发阶段,但近年来,中国先秦史学会、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单位主办的东夷文化论坛,以及中国先秦史学会东夷文化研究会和东夷文化研究基地的成立,对东夷文化研究起到了较大推动作用。

  概念界定


大汶口文化彩陶钵 作者/供图

  百年来,中国考古学不断成长和壮大,以考古证史成为一种重要的方法,史前考古的丰富成果使中国早期文明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东夷作为早期族群和华夏民族一起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并随着周人的分封和诸侯兼并而最终融入华夏。

  东夷的称谓是建立在中原文化中心说的基础之上,把周边地区的边裔各族称为夷蛮戎狄。《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礼记·王制》尽管出于战国儒生之手,但对中原文明和周边族群的礼俗不同作了高度概括,这种夷夏之别在春秋时期就随着夷夏交往成为公众话题。不过,东夷见于记载的历史还可以追溯至更早,如商代甲骨文中的人方或尸方就是东夷。

  尽管学界对东夷存在较为宽泛的看法,但就先秦文献中的东夷而言,则专指今山东省及其临近地区的非华夏方国和部落,对应考古学上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秦汉以后,随着华夏民族的扩大,东夷主要指称东北夷,甚至将倭人列入其中。

  因此,东夷文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从史前时期到战国时期生活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的非华夏居民。东夷文化是研究这些早期居民的来源、发展、迁徙,与华夏民族的交流或融合,以及生业模式、宗教信仰、物质成就和审美理念,并兼及古代文献中广义东夷族群的学问。

  研究范围


陵阳河大汶口文化白陶鬶  作者/供图

  东夷是周人对东方之人的称呼,其涵盖的族群甚多,《尔雅·释地》《后汉书·东夷列传》中有“九夷”之说,“九夷”是一种概称,乃指东方非华夏族的广泛族群。东夷文化从研究范围看,包罗面较广,可以进行多学科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重点研究方向。

  第一,东夷的来源、发展和地域分布研究。目前,对于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与东夷之间的关系,尽管学界认识基本一致,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器物比较分析。至于更早的考古学文化,在族属判断和文化演变方面难度较大,尤其是沂源猿人是不是东夷人的远祖,更是需要考古学、人类学、生物学等多学科联合攻关才能解决。目前的史前考古成果尚无法支撑起这一完整链条,发源于泰沂山区一带的东夷人迁徙扩散亦需深层次研究。

  第二,东夷古国史以及东夷与诸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研究。东夷古国除了少数几个古国外,大都缺乏系统研究。属于东夷古国的主要有奄、薄姑、莱、任、宿、须句、颛臾、郯、谭、费、徐、江、葛、黄、钟离、英、六、舒鸠等。这些夷人所建之国面积都不大,参与诸夏通婚、会盟,常附属于某一大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被楚、吴、越、齐、鲁等国兼并,从而融入华夏。《后汉书·东夷列传》所说的“秦并六国,其淮、泗夷皆散为民户”,就反映了这一历史进程。不过,到了春秋时期,夷夏差别逐渐消失,东夷的社会与文化水平已经接近于中原,因保留了东夷礼俗,仍有特殊之处。在东夷研究中,除了重点研究海岱地区东夷文化外,还应具有大东夷的文化视野,兼及大东夷文化研究。

  第三,对东夷文化的考古学研究。东夷考古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为建立东夷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资料。此外,还应加强对东夷文化遗址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分区、具体特征和内涵、外部环境和人地关系的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东夷的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和文化成就,以及东夷南进、西扩的空间分布,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加大对东夷考古成果的多学科分析。

  第四,对东夷传说人物资料的收集与研究。可以列入东夷的传说人物有太皞、少皞、伯益、皋陶、蚩尤和舜等,对其资料的收集与研究,是东夷文化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不仅后世书籍资料中有许多关于他们的传说或评价,而且还有与之相关的画像、塑像、碑刻、文物遗迹等,这些资料都需要系统加以收集和整理。除文字资料外,还应当加大对民间传说资料的收集工作。

  第五,东夷文明进程研究。东夷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辽河地区、河套地区的文明成就一样,丰富了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多元性的认识。在古人所谓的夷蛮戎狄地区,同样存在着史前农业文明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权力,他们和中原地区有着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因此,东夷文明进程研究是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东夷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除了东夷地区重要的文化遗址外,国内许多地方也留存有东夷文化的文物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这些文化资源在提升所在地的文化知名度、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为地方所认知。因此,如何保护、开发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也是东夷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方法及其意义

  东夷文化是考古学、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先秦史、史前考古、历史考古的研究内容有同有异,其与齐鲁文化的研究范围也不尽相合,因为东夷文化并不仅仅局限于山东区域,而且在研究重心上也存在区别。虽然可以对东夷文化从体质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文字学、旅游学等方面进行探讨,但目前承担东夷文化研究重任的主要是历史学专业的学者。因此,在研究中应当重视东夷学研究的跨学科属性,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开展的东夷文化研究,将会有力促进东夷研究的深入发展。

  东夷文化研究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两点尤为重要,其一是东夷学研究的开展可以丰富对远古中国的再认识。“中国”这一名称起源甚早,西周早期宗室贵族何所作的祭器何尊铭文中就提到:“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苏秉琦根据近百年考古学建构起的宏观文化背景,认为在尧舜禹时代就已经出现“共识的中国”。位于黄河下游的海岱地区,发现了大量龙山时代的城址,属于王都级别且经过正规勘探发掘的城址在山东的就有章丘城子崖、邹平丁公、临淄田旺、五莲丹土、茌平教场铺、阳谷景阳冈、寿光边线王等。山东龙山文化城址已经形成了都、邑、聚三级结构,尤其在山东西部,地处古济水附近的阳谷、东阿、茌平等地发现了9座龙山文化城址。其中的阳谷景阳冈城址作为黄河下游发现较早、面积最大的城址,俨然具有区域政治中心地位。龙山文化时代的山东地区,已经进入了万城林立的古国时代。在以灰黑陶为特征的龙山时代,在以山东为主体的海岱文化区,东夷人创造了诸多文明成就,龙山时代的城址也被考古学界广泛视为邦国都邑,从而使得海岱地区成为探索早期中国的重要区域。

  其二,东夷文化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早在1933年,傅斯年就提出“夷夏东西说”,其后徐旭生的华夏、东夷和苗蛮的“三集团说”等都影响较大。需要指出的是,《史记·五帝本纪》所描绘的五帝时代天下一统局面,虽然不尽合乎事实,却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那就是不同的文化区并非孤岛,而是存在着广泛的经济和文化联系,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地区文明成就的特色与共性并存,业已表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雏形已现,在五帝时代,最初的中国开始形成。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