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体系”建设】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性问题

2023-06-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什么是教育强国、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性问题。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就建设教育强国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丰富内涵,科学回答了一系列重大问题,亟待我们完整准确地加以理解领会。

关于“什么是教育强国”的问题

  什么是教育强国的问题,本质上就是教育强国的基本内涵认识问题。按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系列决策部署看,建设教育强国这一系统工程具有两个维度的基本内涵。

  一是在系统的结构样态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教育强国指数”维度统合归结了教育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格局性变化。这一解构既隐含着系统规模,也隐含着质量水平,还兼有强国指数的特色评价。从这种解构出发,我们应将“教育强国”理解为国家的教育“强”,即一个国家强大的教育发展,表现为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方面具有较优的整体样态。

  二是在系统的功能发挥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要“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这一解构既从“教育之力”的角度明确了建设教育强国需以教育的个体功能发挥为基础,也从“教育之强”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需以教育的社会功能输出为核心。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强国”还隐含着教育促进国家“强”的行动本意,即通过教育事业发展来支撑和服务国家的强大,表现为教育在强大国家建设中全面而有力的支撑。

关于“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的问题

  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的问题,本质上即教育强国建设的意义探究问题。尤需跳出教育看教育,全面回应好建设教育强国的“必要性”及“可能性”问题,只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得以确立,教育强国建设的意义才能得到彰显。

  从必要性角度看,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长期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其中最关键问题就是后继有人的问题,核心在于这个后继有人的“人”要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隐含的是完整的人,而完整的人的塑造,单靠生产劳动不行,靠无为而治不行,归根结底只有靠教育的濡染浸润才能实现。因此,我们的后继有人必须依靠教育,只有切实依靠教育,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也只有依靠教育,我们才能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真正后继有人。

  从可能性的角度看,教育究竟能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发挥作用?只有回答好了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强国建设才有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一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可见,既然“强”的教育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发挥先导作用,可以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可以更好地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可以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更好发力,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其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就是要建成教育强国,就是要更好地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三位一体支撑。

关于“要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的问题

  要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问题,本质上是“教育强国”的应然状态和理想状态的具象描述问题,内涵特殊性描述和普遍性描述两个关键点。

  从特殊性上看,我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故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必然也要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这是我们的教育强国的底色。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阐述,对这个底色的评判与识别有几个核心依据。一是在组织领导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二是在建设的目标任务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三是在建设的使命和路径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要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四是在功能发挥上,建设教育强国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而是要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而所有的这些内容,归根结底都是要最终落脚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来。换言之,我们的教育强国最终输出的教育,必须是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我们评判是否建成教育强国的关键点。

  从普遍性上看,对要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的解答,核心就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指标来评判和识别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问题。结构样态“优”了,功能输出“强”了,则统一于这个结构和功能的教育强国无疑也就是理想的教育强国了。借鉴世界其他教育强国的经验以及现有研究,我们可采用“教育强国指数”来做教育强国建设相应的定量描述参考。在具体的指标维度上,除现有研究提到的“教育公平、质量水平、服务能力”三个维度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教育基尼系数、适龄人口高中阶段完成率、2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外,我们还应切实跳出教育看教育,聚焦“不同教育层次受教育者的认知技能得分、一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一国的国际人才汇集程度、一国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等维度,科学全面地厘定教育强国的应然状态。

关于“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的问题

  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的问题,本质上就是体系化地朝向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努力迈进的问题。客观来看,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才能保障这一系统工程顺利实施?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阐释,我们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聚焦思考。

  第一,在建设教育强国的相关原则方面。一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二是要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三是要坚持系统观念,把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第二,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基本理念方面。一是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二是要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

  第三,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分项任务方面。一是要聚焦基础教育的“基点”作用发挥,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二是要聚焦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发挥,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与此同时,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三是要聚焦非学校教育的“溢出”效应发挥,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推进举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二是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三是要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四是要把教育数字化作为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五是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六是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七是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八是要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九是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十是要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

  第五,建设教育强国的一些其他关键性问题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还明确提到了两个“高质量”的问题,一个是“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问题,另一个是“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的问题。在建设教育强国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明确地认识到这两个“高质量”是辩证联系、有机统一的,关键就在于要以“高质量的教育发展服务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这其中,无论是实践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还是发展“大教育观”视域内的“学校教育+非学校教育”,认清我国教育发展已进入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阶段,进而要始终将“高质量”作为持续发展的主轴主线。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还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这其中,尤需认清“三个强国”的内在一致性、相互支撑性各是什么?且这个内在一致性与相互支撑性之间有何关联?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这个内在一致性首先是建设导向上的一致性,都强调“三个强国”的建设需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其次是建设主体上的一致性,指出“三个强国”的建设都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而这个相互支撑性,则需回归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上来加以理解,强调在三者的一体化推进中,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动力,人才是主体,三者均是体系中各有侧重的“第一”,互为补充而非相互排斥,互为核心而并行不悖。教育在科技及人才事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科技在反哺教育活动和人才事业中属动力源助推,人才在教育活动和科技事业进步中发挥主体性支撑。也正因三者这种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的客观存在,方能更好地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聚焦未来教育强国事业发展,我们每一个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都应立足主责主业,不断深化对国家建设教育强国顶层设计的科学认识,不断拓展建设教育强国的理论研究和理论思考,进而更好地参与和实践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强国事业。

  (段从宇,深圳大学湾区教育研究院教授;阙明坤,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智库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