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初次分配格局 深入推进共同富裕

2023-06-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深入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首要抓手是完善分配制度。分配制度改革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而初次分配是分配制度的基础性制度。

  一、初次分配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关键环节和有力保障

  目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存在较为失衡的局面。解决国民收入分配失衡问题,紧抓“提低、扩中、调高”的收入分配改革主线,将有利于推进共同富裕。从分配制度的功能看,初次分配发挥基础功能,再分配发挥保障功能,第三次分配发挥补充功能。初次分配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初次分配阶段个人收入差距过大,那么将很难依靠再分配与第三次分配调整收入差距。因此,解决国民收入分配失衡问题的关键在于初次分配,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更在初次分配。初次分配过程通过借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功能,不断激发生产要素的潜能,充分调动个人、企业、政府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释放经济增长活力,从而持续“做大蛋糕”。所以说,初次分配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关键环节和有力保证。

  二、初次分配推进共同富裕需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的协调发展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与发展质量都得到迅猛提升。由于我国人口总量大、劳动力人口数量多,劳动力市场结构长期供大于求,工资性收入增长过于缓慢,这导致我国劳动报酬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之间存在较大的剪刀差。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以来我国雇员劳动者平均工资水平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走势,工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同步。鉴于此,“十三五”期间我国多措并举出台相关政策,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坚持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原则,以期缩小个人收入差距。

  从初次分配制度来看,工薪劳动者总体工资水平来自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利润,总体工资水平上升是企业利润上升的结果,劳动者工资水平的增长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从分配率水平看,2021年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大约为47.5%,而发达国家基本维持在60%左右。这说明,与经济总量相比,我国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占比处于世界较低水平。分配率过低导致社会收入差距拉大,从而进一步影响居民消费、投资需求以及经济增长。推进共同富裕,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具有紧迫性。

  (二)要素禀赋差异和要素边际收入差异的关系。从初次分配发展脉络看,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主要来自个人要素禀赋与要素边际收入。个人要素禀赋体现在劳动技能、知识储备、技术水平与资本存量等方面。根据C-D生产函数,劳动与资本是个人要素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素边际收入主要涉及劳动边际报酬和资本边际报酬。具体来看:一是个人要素禀赋差异。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进步,越来越多的简单劳动被机器所替代,简单劳动要素所有者成为初次分配中的弱势群体,资本所有者成为初次分配中的强势群体。又因为不同个体拥有的劳动与资本要素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个人收入差距的产生。二是要素边际产出差异。要素禀赋的边际收入不同,资本的边际收入往往高于劳动的边际收入,这也导致个人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因此,在初次分配领域推进共同富裕,必须重视个人要素禀赋差异和要素边际收入差异问题,从根源上为推进共同富裕创造基础条件。

  (三)要素市场机制改革与创造机会公平的关系。理想状态下的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由于生产要素是完全流动的,所以按生产要素贡献进行初次分配,收入份额应与贡献水平一致。该状态下,只要人际间的要素禀赋差别不大,那么收入差距就必然会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但是,现实情况中,要素市场并非完全竞争市场,个人收入差异往往也与贡献水平无关,而与市场机制相关。当要素供给者的数量大于要素需求方的数量时,要素需求方可以通过制定要素选择空间来甄选要素供给个体,就好比要素需求方提供合作机会、要素供给者利用合作机会,要素需求方更为主动、更具有选择权利,这就导致要素供需双方在参与初次分配时缺乏机会公平。所以说,个人收入份额不仅跟个人要素禀赋有关,而且跟要素市场机制有关。

  三、优化初次分配格局,深入推进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增加劳动报酬比重。不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私有制经济,劳动报酬都是劳动者劳动价格的体现。劳动者的收入差距通常来自个体之间能力、素质差异导致的劳动报酬差异,但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不同所有制经济类型中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显著不同。在公有制经济中,剩余价值或者企业利润归公有制经济所有;在私有制经济中,剩余价值或者企业利润归资本一方独占。如果长期以私有制经济为主体,那么劳动要素所有者和资本要素所有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财富积累的代际差距也会越演越烈。

  我国始终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保证按劳分配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我国现阶段实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若要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则需长期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不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才能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进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二)提升劳动要素质量,优化要素报酬结构。由于个人要素禀赋和要素边际收入都会在初次分配阶段影响收入,所以提升劳动要素质量、优化不同要素的边际报酬结构将有助于在初次分配阶段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提升劳动要素质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收入水平,尤其是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具体建议如下:一是改造简单初级劳动要素。技术进步和改革创新都说明,只有体力没有智力的简单劳动要素的市场价值越来越低;工业化进程也表明,简单劳动要素的可替代性越来越高,市场价值越来越低。大部分低收入者通常仅拥有简单的劳动要素,因此需要通过完善基础教育、增加职业教育、拓宽职业培训,从而不断改造简单初级劳动要素、提升劳动要素质量。二是丰富低收入者要素组合。个人要素组合不合理也是导致个人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农民群体一直是低收入者的代表,原因在于他们要素组合单一。丰富农民群体生产要素组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有助于提高其收入水平。

  要素边际产出不平等也会导致个人收入不平等。过去的几十年,资本要素的边际产出明显高于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出,这使得个人收入差距持续扩大。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技术、知识、信息、数据等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个人应借助新的发展契机,完善自身的要素组合。同时,政府应持续优化不同要素的边际产出,重点是提高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出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劳动报酬比重。

  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完善要素分配政策。要素市场非完全竞争是常态。推动共同富裕更应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政策制度。目前在初次分配中,按要素分配可以使生产要素得以广泛应用和优化配置,但不能忽视要素弱势群体参与分配的权利。比如,单个劳动者对企业的议价影响较弱甚至微不足道,所以单个劳动者的劳动要素能否得到合理的收入份额几乎完全取决于企业。鉴于此,需要成立具有独立话语权,并且能与企业谈判的机构。该机构的目的是使得劳动者的劳动要素投入与劳动报酬相匹配。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该机构讨价还价能力使得劳动报酬超过劳动贡献,那么必然会抑制资本投资热情,进而减少投资、减少就业岗位,导致经济低迷。因此,在企业与劳动者就劳动报酬谈判的过程中,政府应适当干预。政府干预劳动要素市场的准则是确保劳动报酬与劳动要素的产出相当。

  (宋宝琳,河北大学共同富裕研究中心研究员;宋凤轩,河北大学共同富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二级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方鸿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