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出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新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透过历史维度的多层次审视,可以看到,共同富裕之所以在当前历史阶段被党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既是党长期坚守的历史信念的传承接续,也是党对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这是党建立在对现代化发展历史规律深入把握的基础上,并基于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伟大历史成就而形成的历史自信的时代表达,更是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富有历史主动精神的责任担当。
历史信念的传承接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带领人民群众追求的共同富裕,包含着对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天下均平”“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等源远流长历史理念的传承接续,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指导下实现时代化的升华。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思想家们就产生了很多朴素的共同富裕价值观。实现基于社会公正的“公有均平”,追求社会和谐均衡,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命题,浸透在各个思想领域,并沉淀在社会几乎所有成员的心理层面。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奋力投身于“均贫富等贵贱”“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舍命抗争,更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就拥有共同富裕必要和可以实现的坚强信念。
共同富裕价值观的历史基因,经过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论证,让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之初就敢于畅想共同富裕社会状态。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所提出的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等奋斗目标,都是共同富裕信念的具体体现。
共同富裕可以实现、必须实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来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定秉持的历史信念。当前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把共同富裕确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正是对这种历史信念的传承接续。
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历史让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作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新中国建立后,一度过于偏重分配均等,现代化建设进程出现过曲折。改革开放及时调整了现代化道路。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主题下,提出对共同富裕目标的坚持,但同时强调,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建立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升到关系党长期执政基础的政治高度,还基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入反思,对共同富裕与发展生产力、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阐述。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在2021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财富不当聚集给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带来了风险挑战”,强调了当前加强共同富裕工作的紧迫性。
可见,在当前历史阶段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以共同富裕为本质要求之一,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入反思和深刻总结。
历史规律的深入把握
马克思基于对东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提出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重要论断。马克思对社会发展道路的论述,为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主要是强调要从当时中国“底子薄”的国情出发进行现代化建设,同时也体现了对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历史规律的深刻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内涵提升和战略谋划。202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站在人类现代化发展模式的高度深刻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总书记的讲话清晰表明,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是破除人类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也是对中国现代化历史展现出来的客观规律和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把共同富裕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的现代化理论引导下深刻剖析数百年世界现代化历史及中国自身百年现代化进程的基础上,通过对现代化内在历史规律的深入把握而提出的,是对人类现代化发展理论的丰富与重要拓展。
历史自信的时代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从党的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历史自信”“坚持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同时强调,“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宣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宣告,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新阶段高举共同富裕大旗提供了根本底气。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十亿四千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百分之九十五。另据2022年9月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数据,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实现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全国2895个县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和一体化发展新局面已经形成,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2021年,我国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04人,人均预期寿命为78.2岁,主要健康指标已经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我国还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实施了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工程和棚户区改造,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这些数据表明,人民群众的发展资源已得到有力夯实,进一步高质量推动共同富裕事业具有扎实的基础。百年来的奋斗历程和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历史发展成就,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将共同富裕明确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的自信。
历史主动的责任担当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成员普遍具有较高的文明素质作为基础,但不代表共同富裕只能等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极大丰富的时候才开始着手布置。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并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客观来说,当前在中国实现共同富裕,还面临诸多艰难挑战。
中国共产党人一向敢于并善于把握历史主动。现代化发展确实存在一定的历史规律,但不意味着人在历史规律面前无所作为、只能消极等待。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野中,人类通过实践,使得历史发展道路具有多种可能性和开放性。把握历史主动,需要在对历史规律科学认知的基础上,以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原则,以高度的历史自觉而向特定历史方向主动作为,从而占据主动权、获得主动性。把握历史主动,才能增强历史主动。
同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图景所激发的人心凝聚力和人民群众创造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把握历史主动、增强历史主动的态势也不断得到加强。
总结与展望
通过多层次的历史维度审视,对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和互适规律获得更全面认识,才能更加深刻和更有时代紧迫性地认识到共同富裕的至关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进而在新时代焕发出对共同富裕事业更加自觉的历史主动意识和更强的历史创造精神。
【本文系上海市社科规划办“研究阐述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