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非贸易高质量发展

2023-05-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人口红利,充满了商机。非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参与方,也是中国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近年来,中非贸易往来密切,中国已经连续14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的地位。在新冠疫情的负面冲击下,中非贸易逆势上扬。2022年,中国与非洲国家进出口额为18786.0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5%,远高于中国整体进出口额7.7%的增长速度。其中,出口10975.9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8%,进口7810.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2%。当前,中非贸易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正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双方围绕落实第八届中非合作论坛启动的中国对非洲合作“九项工程”,着力提升贸易发展质量和效益。

  鼓励各省协同创新对非洲合作渠道。当前,中国各省积极开展地方对非合作。浙江借力跨境电商打开中非贸易合作新通道,广东通过国际商会成立非洲投资贸易联盟,湖南设立中非经贸博览会搭建双边合作平台,山东建立非洲桥服务平台打造对非开放新高地,江苏以友城交往助推与非洲的经贸交流,湖北以科技合作推动经贸创新发展。但是,各省份仍存在一些同质化竞争,不利于在非洲发挥规模优势。未来,各省在结合本地优势创新对非合作渠道的基础上,可以同周边省份协同推进对非开展经贸合作。2022年8月,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6省商务部门签署《中部六省商务部门共同推进对非经贸合作协议》,合力对接中非合作“九项工程”举措落实,为中国区域性地方省区市对非经贸合作提供了经验借鉴。

  支持新业态激发中非贸易活力。市场采购和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模式正在成为激发中非贸易的新动能。市场采购是专门针对市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交易特点而创制的一种新型贸易模式,它契合了非洲采购商的特点。在浙江义乌,市场采购作为其首创的新型贸易模式在该市对非洲出口中占比高达到85%,使其成为对非贸易合作的重要窗口。湖南在对非洲出口中也正在开展“海外仓+市场采购+风险补偿”试点。未来,相关部门可以增设市场采购试点,助推市场采购在中非贸易中规范化、规模化和高质量发展。在进口方面,跨境电商正助力南非的茶、埃塞俄比亚的咖啡、马里的黄油、喀麦隆的白胡椒、科摩罗的香草、马达加斯加的藏红花和塞内加尔的花生等非洲好物打开巨大的中国市场。今后,中非双方可以联合办好“非洲好物网购节日”,通过中非主播直播带货、非洲原产地直播连线等形式提高跨境电商在非洲国家的渗透率。除此之外,传统易货贸易也被创新地应用到中非贸易,但是在实践中需要避免这种模式可能带来的关税流失以及资金非正常跨境转移风险。

  积极打造对非洲贸易合作的浙江模式。浙江是中非贸易的重要窗口。2022年浙江对非洲出口额为2642.30亿元,在全国对非出口中占比24%,位列各省第一。浙江在对非贸易中以市场采购以及民营企业为主要特征的合作模式,为中非贸易深化合作提供了地方经验。未来可以结合该省的优势精准培育“1个论坛+2个示范区+1个中心”,积极打造对非贸易合作新模式。“1个论坛”是指中国(浙江)中非经贸论坛。该论坛已于2022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省部合作项目,未来努力将其建成中非经贸高端学术交流平台。“2个示范区”是指中非市场采购先行示范区和中非数字贸易先行示范区。前者以浙江义乌作为首个市场采购试点为抓手,积极探索市场采购与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融合发展,推动市场采购出口信用险政府统保项目和市场采购组货人制度在中非贸易的推广和应用;后者依托浙江在数字经济的领先优势,同非洲国家在数字服务市场准入、国际规制对接、跨境数据流动、数据规范化采集和分级分类监管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实施中非数字营商环境提升计划,推动中非数字贸易蓬勃发展。“1个中心”为中非贸易便利化服务中心。该中心可以依托贸促会、中非商会整合金融、海关、物流、商检和税务等部门的优势资源,为在华非商和在非华商从事双边贸易提供多语言一站式服务平台,提升双边贸易便利化水平。

  创新金融工具为中非贸易护航。针对非洲市场高风险的特点,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开拓非洲市场提供优质便利的金融服务。标准银行于2019年推出“中非出口贸易解决方案”,为标准银行运营区域内的非洲出口商客户牵线搭桥,寻找合适的中国进口商;同时提供贯穿整个出口价值链的指导,快速跟踪出口过程。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于2020年结合非洲国情,为东软医疗提供了“设备+维保+培训+资金”的项目方案建议,并联合国家开发银行设计了风险保障方案,成功在非洲实施融资操作。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均积极尝试建立中非跨境人民币结算中心,旨在提升对非跨境金融服务能力。未来,针对非洲的外汇储备短缺、外汇管制严格,金融机构可以提供相应的金融工具增强企业应对非洲汇兑风险的能力,同时联合高校研发中非贸易风险指数和案例库,为企业开拓非洲市场提供更具实操性的指导。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BJY190)“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非建立深度自由贸易区的动力机制与模式选择”阶段研究成果】

  (孙志娜,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国际商学院副教授;何曙荣,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国际商学院副院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征)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