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强调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超大城市作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相较中小城市而言,承载着更多的人口与资源,同时也在生产、生活、生态等领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与建设任务。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城区常住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主要包括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和天津等7市。这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直接影响着其所在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水平。
超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在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功能协调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化特征和动态演进规律,统计测度与评价则能够更为清晰地量化我国超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系统把握各城市的发展特色及差距,明确我国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与方向。加强统计测度的监测与评价,对于推进我国超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一、超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新发展阶段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对以往发展理念的超越与突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超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也应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科学指引。
其一,要让创新成为引领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泉,注重从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灾害治理、风险预警等层面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与动力变革,注重引入先进技术手段服务于超大城市发展,积极破解“大城市病”。其二,要协调处理好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各类关系,这种协调既包括超大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间的经济生态关系,又涉及超大城市对所处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的重要引领与辐射作用。其三,要将绿色发展理念始终贯穿于我国超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与中小城市相比,超大城市规模大、人口多,其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要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共进退,尤其应注重在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城区绿化等方面建设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打造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大城市。其四,要坚持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应结合城市各功能区定位与产业特点,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其五,应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建设方向,坚决落实好共享发展理念,统筹好超大城市在医疗卫生、教育教学、养老保障、交通物流等各方面的协调配置。
二、超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个多元化概念,需要实现多维度的统计测度
超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领域内容。对我国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量化测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首先,必须明确我国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要义,厘清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与我国区域乃至其他地理单元高质量发展的联系与区别,识别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及发展侧重点。其次,应从理论上明晰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我国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统计测度的理论框架与根本逻辑,为量化工作的科学开展奠定理论基石。再次,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充分认识到超大城市区别于中小城市的运行特点,坚持多元化和全面性的理念,积极探寻影响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系统及核心指标,构建出反映我国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特点的测度指标体系。最后,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支撑作用,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对核心数据的挖掘与清理。
三、超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科学客观地量化评价
对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量化评价是把握我国超大城市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及演化特征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优势及不足、影响相关政策制定的关键工作。一方面,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探索新方法,实现对各指标数据信息的提取与处理,以最大化地保留原始数据信息,反映出各指标内含的真实信息量。另一方面,应坚持从动态与静态、短期与长期、系统与整体间的关系出发,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手段,实现对我国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测度结果的评价研究。以此为基础,应正视当前超大城市间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引导其充分认识自身发展的优势及不足,探寻其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因素,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上实现有的放矢、长足发展。
综合来看,加强对我国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测度的监测与评价势在必行。必须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结合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厘清我国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念遵循、内涵要义为基础,构建出多维度的统计测度体系和量化评价方法,切实把握我国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统计规律,认清其发展优势及问题,进而靶向施策,稳步推进我国超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大数据背景下新时代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统计研究”(项目编号:21ATJ001)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唐晓彬,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亚男,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基础部讲师)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