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金融多元化发展 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2022-10-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重要阶段,必须让金融回归主业和服务实体经济,以“实”为基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从历史上看,曾经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在其最困难的时期往往面临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放缓问题,金融体系动荡或处于动荡边缘。实现经济成功转型,必须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发展多元化金融,管控系统性风险,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在金融机构方面,我国建立起以银行为主导,包含保险、证券、信托、租赁、小贷、基金、互联网金融等种类齐全的多元化体系。在金融市场方面,建立了银行间市场、外汇市场、证券交易市场、商品期货市场、股权交易市场等较丰富齐全的市场体系,且规模不断壮大。在金融产品方面,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开放,金融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更新,发达国家市场上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也在我国市场不断涌现。随着金融业的繁荣,各类风险也不断积聚。

  我国应不断优化多元化金融体系格局,破除触发或引起潜在重大金融风险的各种危机因素,为实体经济取得长期健康良性发展保驾护航。建立多元化金融发展合作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品种并具有综合协调性的金融改革开放格局。加强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不能过于依赖间接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业,而要更多通过多元化金融格局建立良好的风险分散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中国金融体系发展改革历程说明,间接金融体系与中国长期以来的社会文化发展是一脉相承的,银行在全社会信用体系中发挥了核心导向作用。但是,从防控金融系统性风险看,多元化金融发展合作体系本身就是要建立一个跨市场、跨领域的风险分散系统,破解各种可能引起触发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通胀危机因素。

  当前,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主要任务体现在:缩小贫富差距,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新优势,产业有效升级,社会财富分配进一步实现公平有效,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有力跟上。为此,要助力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有效降低实体经济债务杠杆率。加快直接融资体系建设,尽量增强间接融资的资本补充机制。加快多元化直接融资金融工具开发,不仅限于股票市场,要从资产证券化、多层次股权交易市场、可转换资本工具、长期债券市场创新、互联网金融等角度寻找新路,逐步形成可持续的中国特色“去杠杆”运作模式。

  与此同时,要始终加强多元化金融发展体系对提高就业率、降低资金成本、优化产出效率等方面的贡献度。通过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安排,打通国内东中西产业价值链合理布局,形成连接海内外的跨区域金融合作网络。可以考虑在上海自贸区搭建开发性金融批发式互联网金融合作平台,依托自贸区合作机制,加快与相关国家构建新型产业经贸投资国际合作关系,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优势。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实体经济支撑基础。有效提升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价值内涵,逐步摆脱对美元外汇储备的过度依赖。寻找和建立新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加强在稳增长战略实施过程中对货币供应量的动态监控,实现对潜在通货膨胀系统性风险的有效防范。

 

  (刘卫平,国家开发银行研究员,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子赢,美国布兰迪斯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助理)

 

    【经济学派公众号阅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征)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