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综述】数字智能化时代的“无形经济”

2023-06-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5月26—28日,“第三届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30人论坛暨数字智能化时代的‘无形经济’”理论研讨会在安徽蚌埠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经济哲学研究分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分会和安徽财经大学共同主办,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哲学研究》编辑部承办,《社会科学报》协办。会议围绕“无形经济的范畴追问”“无形经济的重大意义诠释”“无形经济引发的重大问题思考”“无形经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四大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无形经济的范畴追问

  无形经济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阐释,现代社会的无形经济无法用古代的铸币形式来阐释,而数字化、智能化、金融化才是重新思考当代无形经济的重要切入点。对于如何准确理解现代社会无形经济的概念,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经济哲学研究分会会长、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张雄指出,无形经济是经济活动中的“暗物质”,不是实物,而是由意念、知识和社会关系构成的经济要素,通常可以同时在多个地方反复使用。虚拟性、意象性、倍增效应是这种比特式的资本经济时代的哲学内涵。与有形经济不同,那些摸不着的无形经济,不论是从竞争及风险,还是资产的评估,都使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有了全新认识。原子式的传统生产型社会,正在向比特式的消费型社会过渡。数字化技术和全球化商业的巨大驱动,为人类创新和经济繁荣,释放出更新、更大的经济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无形经济的到来,是人类历史的进步。

  对于怎样正确把握无形经济范畴与数字经济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院长王立胜认为,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是全球数字经济最好的应用场景,数字经济恰恰属于无形经济的范畴,中国就存在着大量无形资产密集型的媒介数字平台。为了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激活数据要素的潜能,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已经发布。这20条政策举措,将会让高质量的数据要素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让有形的实体经济与无形的数字经济相互激活,共同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经济哲学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魏小萍则表示,无形经济是对数字经济的统称,无形资产是数字信息的资本化,但是数字信息并不是天然的资产,它只是在被资本捆绑以后成为无形资产,数字信息本身可以构成无形经济,但它不是无形资产。数字信息从生产、流通、消费,从人们的生活、教育、医疗、养老等一切方面,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提高了效率,同样也为我们的生产活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技术力量。所以,并不存在两种相互独立的资产形态,即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一步抽象,可能就是人类的大脑中植入芯片。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徐大建认为,无形经济价值阐释有三重向度:一是哲学的价值,主要反思无形经济时代人的存在方式;二是经济学的价值,主要反思无形经济与金融资本是什么关系,无形经济与实体经济是什么关系,如何从资产投资的角度去理解无形经济;三是伦理学方面的价值,需要重点研究带来的公平正义问题,无形经济中的财富到底是什么。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郝云表示,要从企业和劳资关系的角度认识无形经济下的分配问题。无形经济对分配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要充分肯定无形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以及对促进人的自由权利、工资的影响,发挥其有利的因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无形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质量发展要求注重权利、知识产权等等,否则没有效益,这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全民性、自主性、共享性、民主性等等都要发挥。

  无形经济的重大意义诠释

  无形经济对驱动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思考无形经济的历史意义,需要用经济哲学辩证否定的思维。无形经济是实体经济高度发达的结果,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从大尺度的历史哲学审查,无形经济极大推动经济的发展,展现了人类欲望的多样性,启动了智慧,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无形经济将提供哪些新的发展机遇?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人文学院院长姚玲珍指出,无形经济的发展机遇,使中国经济发展由传统的物质资源拉动,转变为精神和物质资源双向拉动的机制,意识的智能化和智能化的意识,使得创意经济、意识经济和视觉经济充分展示出经济的能动性。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时代全面开启,物质资源的发展已经到了发展的极限,但是精神资源的发展才刚刚开启。所以,精神赋能为商品注入深刻的价值灵魂,精神的抽象使得商品交换更加超越传统的空间和时间,变得更加快捷和便利。尤其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凝聚,产生巨大的精神推动力,由此产生出精神变物质的财富效应,对精神资源的挖掘,拥有了巨大的无限发展空间,这是中国经济后续发展的重大优势,也是不确定性的市场中最重大的确定性。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郝立新认为,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应对无形经济在当代经济发展当中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无形经济给我们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都是备受瞩目的。资本无论是有形也好,无形也好,或者是兼具有形和无形,就像硬币的两个方面,有的是虚拟形态的无形经济,有的是数字化的无形经济,有的是社会关系的无形经济,因此无形也是多方面、多维度的。所以一定要把无形经济发展放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去思考。

  无形经济的出现为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哪些新契机?辽宁大学教授郭忠义认为,一是无形经济的兴起克服了传统劳动范畴的缺陷。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无形经济的生产要素本身就是脑力劳动的产物,是靠创新意识,靠创意来支撑的。二是改变了重生产方式、轻交换方式的弊端。无形经济推动中国资本市场走向完善,譬如像腾讯、阿里、百度、携程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在海外上市。浙江大学教授丁堡骏则表示,无形经济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进步,它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绝佳契机。

  对于无形经济的崛起给财富的新的定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速继明认为,城市的IP经济,是我们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的发展模式,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流量即财富,包括直播带货,网红直播,再到现在讲的数字化带动乡村振兴,都离不开无形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杨嵘均认为,数据即财富,相较于智力、知识而言,传统劳动的重要性已经显著下降,它象征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数据生产转化为平台服务实现商品化的过程。用户生产一般数据只是生产过程的第一阶段,而为了得到有用的信息,就需要网络平台组织专业部门来收集加工、分析,只有数据生产者和平台企业二者相结合,才能共同构成大数据为基础的无形资产。而无论如何,这些无形资产的背后,体现的都是智力劳动的结晶。

  无形经济的崛起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了新契机。吉林外国语大学教授蔡博文表示,企业如何在无形资产占核心竞争力关键的知识管理时代,找出制胜之路,首要前提是了解策略管理的本体论预设,为无形资产背景下的策略管理提出理论预设。从认识论看,策略管理是一话语过程(process of discourse),充满修辞的策略,这些修辞的目的都指向科学的、约定的信仰,正是这种信仰给予策略管理正当性。从本体论看,话语之间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涉及理论的实在;可以利用哲学家Baudrillard的拟像(simulacra)概念,论证策略管理本体的超实在(hyperreal)性质,以及如何对此性质做出正当化的策略管理。

  无形经济引发的重大问题思考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无形经济的崛起导致人类经济活动的范式有了实质性的变化,显然,大量的哲学问题,沉浸式地嵌入经济领域,催生了经济学与哲学关联性思考的系列问题,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在新时代的创新创造提供了重要契机。

  谈到经济世界观的问题,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李秀辉从古希腊世界观分析了无形经济的历史渊源。他认为,古希腊铸币是西方货币史发展的重要源头,其本质特征是白银与权威印章的结合,而后者是铸币最为独特的性质,也使得无形经济在历史上初次登场。铸币兼具白银和权威印章所具有的二重属性,正是后者赋予了铸币以无形资产属性。印章代表权威,它的使用和实践在历史上也有着重要地位。张雄则认为,当代的无形经济是比特时代的经济,有着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共存、比特与原子同在、理性计算与非理性情感共生的物质与精神互动的特点,一切交易遵守无重量世界的实体与虚拟互动交换的准则。在虚实互动的时空叠加里,大大超过原子时代,所以我们的财富会越来越多。总之,无形经济的崛起,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有形经济发展的最新形式,它本质地反映了人类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众所周知,经济是满足人类欲望和需要的实践活动,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欲望层次被丰富多彩的物质与精神双向驱动的经济形式与内容所替代,人类心智呈现了重大的提升。

  对于无形经济的生产力范畴思考,武汉大学教授何萍认为:一是从计算机作为工具对于生产力的变化来看,计算机代替大机器生产,取代大机器生产,给生产力方面带来了什么变化?这是实体经济和无形经济的根本区别,实体经济吸收的是劳动者的体力,无形经济所吸收的劳动力是人的智力,所以说它吸收的资本是以不变资本为主,为什么无形经济崛起以后会有大量的失业人口?因为它追求不变资本,不断地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所以社会的结构、生产力的结构又发生了变化。二是生产结构的变化,生产力的结构变化是由静态的平面结构转向了动态的立体结构,和市场结合的时候,就把生产力建立在一个不确定的因素之上,所以就构成了现代的文化社会和风险社会,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无形资产的产生,不管是工业社会还是后工业社会,实际上就转向了风险社会,由此形成建立在不确定性上的立体式构成。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康翟从非物质劳动范畴出发,分析了无形经济的典型特征。无形经济的劳动方式是典型的非物质劳动,资本会引入一种隐秘的控制方式。一方面,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传统的雇佣关系遭遇解构,非物质劳动者陷入不稳定的工作状态,生产力的提高也变相地提高了劳动强度,这是不容忽视的。

  谈到无形资产的价值论评估问题,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宁殿霞表示,大多数测量惯例对无形资产的忽略意味着人们试图在不计算所有资本的情况下衡量资本主义。在现实层面,无形经济兴起的主要特征为资本形态从有形转向无形、投资从以实物投资为主转向以创意投资为主、经济的主导力量从实体经济转向意象性经济。在理论层面,无形经济的兴起关涉资本、劳动、阶级等政治经济学核心范畴内涵的变化:无形资本分割剩余价值更具隐秘性;劳动的非物质性凸显,创意性劳动占据了主导地位;阶级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空间剥削”叠加“时间剥削”的基础上逐渐呈现出总体剥削。

  谈到无形经济与道德哲学的关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毛勒堂认为,无形经济的崛起是21世纪世界经济范围内的一场经济革命,它凭借自己具有的更高知识含量、更具有智能化的技术体系、更具效率的经济架构,将逐渐取代有形经济的统治地位而成为主导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并因此呈现出自身的进步性和优势力量。然而无形经济的崛起和发展进程中也衍生出加剧收入不平等、财富差距扩大、不良的经济垄断、不公侵占他人资产等问题,从而自觉关注和警惕无形经济崛起中面临的经济正义困境。为使无形经济健康发展,现实地促进无形经济正义的现实化,需要我们加强无形经济研究以剖析无形经济内在属性,强化无形经济管理以保障无形经济健康有序,积极培育企业诚信以打造无形经济诚信空间,加速无形经济立法以整治无形经济中的不法行为。

  对于与无形经济相关的各种关系研究,华侨大学教授刘荣军指出,研究无形经济的发生发展,必须把握好三种概念的关系:一是在微观层次上,无形经济同无形资产和无形资本的关系;第二个是中观层次上,我们要把握好无形经济和知识经济、数字经济的关系;第三个是在宏观层次上,我们要把握好无形经济和商品经济、产品经济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志军认为,在继续再生产的过程当中,不能把无形经济简单地看成是有形经济的影子,正如金融资本恰恰是因为银行资本跟工业资本的关系发生了颠倒,发生了转变,才有金融资本。所以有形经济跟无形经济的关系,如果发生类似的颠倒,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形态,有独立自主存在的特性,比如实验室效应、扩展效应、沉没效应、外溢效应、协同效应。

  无形经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无形经济为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理论的更新,无形经济的发展要接地气,落在中国大地上,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

  谈到五大理念的更新,张雄认为,健康经济世界观的定位,要明确是脱实向虚还是以实体经济为本,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协调发展的世界观定位。财富观念的变化,对中国人来说,无形经济的到来,使得我们对财富观念产生了新的变化,至少我们注意到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双向定位的问题。要高度重视无形资产评估的重要性和知识产权评估的重要性,因为无形经济最重要的问题是无形资产的评估。应始终坚守以数字经济为牵引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我们要从无形经济这个概念里,读写出中央所要坚持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而且需要认识到以无形经济为底板的重要性。要关注劳动范畴内涵的变化,涉及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原子式劳动和比特劳动,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物质劳动和非物质劳动等认知语言的变化。

  谈到无形经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金融产业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周丹认为,我们如何理解金融资本,能不能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资本,这里面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一方面,要发挥金融资本作为一般生产要素的功能,特别是发挥其在高科技领域促进科技创新的作用;另一方面,金融资本能不能更有效、更直接地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这对金融资本、金融产业政策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

  对于无形经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安徽财经大学教授王程认为,一是放与疏相结合,放就是放宽资本在阳光下运行的各种通道,尤其是针对具有较高水平投资创意管理理念的服务领域,实现资本结构的合理重塑;疏就是通过制度的优势,疏导资本进入与人民生活切实相关的各个领域。二是聚与散相结合,所谓聚是指发挥资本在无形经济领域的积聚作用,使之成为建设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财富创造源泉,事实已经证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有其自身发展优势;所谓散指的是资本创造的财富同样可以通过无形的通道实现人民共享、分配财富。共享资源不仅仅是分配实体财富,更意味着实现美好的人生目的。三是促与管相结合,所谓促就是采取负面清单的管理方式,通过试错的原则,将促与管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无形经济和谐的发展。

  会上,安徽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杨烨等嘉宾到会并致辞,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张斌主持开幕式。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政法大学、辽宁大学、华侨大学、河南大学、扬州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光明日报》《安徽日报》《文汇报》《社会科学报》《哲学研究》《江海学刊》《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国外社会科学前沿》《辽宁党校报》等9家国内重要媒体、企业家代表、在校师生共100余人参与了本次研讨会。

  (本网记者 钟义见 通讯员 王程 吴琼采访整理)

关键词:数字智能化;无形经济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