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全社会都在追求优质教育,好教师是办出优质教育的希望所在。这是教师资格制度设计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只有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新教师资格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关键词:教师资格;教师;制度;教师教育;制度改革
作者简介:
理顺教师资格中的三重关系
全社会都在追求优质教育,好教师是办出优质教育的希望所在。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谁最有可能成为好教师?这是教师资格制度设计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我国从创立教师资格制度到试点,再到大多数省市区进入改革进程,历时近二十年。事随时迁,伴随新教师资格制度改革产生的“考”“训”“育”,三者间的关系也已悄然发生了一系列微妙变化。从培养和选拔好教师的视角出发,只有认真研究和处理好“考”“训”“育”三者间的关系,让三者各归其位,各尽其责,各显其能,相互协调配合,才能演奏出教师资格制度改革和谐动听的优美乐章。
“考”是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的关键
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的最大亮点和关键在于考试。长期以来,教师资格考试由各地自行组织,且只面向非师范毕业的申请者,而师范毕业生可免于考试直接取得教师资格。新的教师资格制度则要求师范生同等参加全国统一考试,从而树立起了教师入职的第一道门槛。
为什么一定要“考”?它基于两个逻辑前提:其一,师范专业毕业生的供给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中小学教师的需求量,需要建立更加严格的筛选机制来优胜劣汰;其二,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面临着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需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选拔好教师。
“考”只不过是一个手段而已,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解决两个关键性问题:其一,效度问题,即能否真正实现优胜劣汰。只有围绕《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坚持多元化的原则,不断变化考试内容和形式,考试的有效性方能得到根本保障。一旦对如何组织和应付考试形成固定化的模式之后,其有效性就值得怀疑。其二,参与度问题,即能否把真正优秀的人才吸引过来参加考试。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甚至不是教师资格制度本身能够解决的,因为它涉及教师职业的社会吸引力。如果教师职业本身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即便有大量的应试者参加考试,除徒增制度运行成本之外,要甄别选拔出好教师是异常困难的。这就要求全社会真正重视教育、尊重教师,让当教师成为一个备受优秀青年人追逐的职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