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与路径

2022-08-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摘要: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偏僻区域,经济长期发展不足,群众普遍受教育程度低。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历史性机遇。民族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应与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依靠乡村振兴,致力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从民族地区的师资教学水平、农村居民接受职业教育的内生发展动力、教育数量和质量并重的教育发展目标、思政教育等方面构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态势。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职业教育

 

  今年两会期间,乡村振兴和职业教育再次成为热点话题。民族地区经历了过去十几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和教育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滞后于发达地区。造成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因素包括当地群众个体意识的不足,以及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导致的人才不足。事实上,良好的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能够很好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而职业教育的相对落后则会制约教育在促进民族地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中的作用。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为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创造了新的机遇

  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民族地区的农村群众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能够较快地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力推动农业的现代化,促进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国家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大力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政府政策导向为其提供了政策保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职业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经济负担。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职业技能培训也随之广泛开展,深入到千家万户,并带动了民族地区农村的家庭工场、手工作坊和乡村车间的蓬勃发展。民族地区迎来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

  乡村教育振兴战略为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方向。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区域发展不均衡导致了民族地区,尤其是欠发达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相对落后,薄弱的经济基础,也致使民族地区引进人才成本高、难度大,制约着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实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更多农业领域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还需要产业的带动。近年来,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渗透下,农村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篇章,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新型农村人才培养模式均有力提升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质量。

  二、职业教育有助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新农村的致富,离不开新型职业农民的带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依托政府培训和农业职业院校教育平台,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供给,以培养不同类型的“兴农”乡村精英。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带头人。这两个文件都把农村职业教育和农业技能培训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民族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在培训机制、培训主体、政策体系方面更加偏重于培育新的技能型职业农民。民族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应更注重实用性,培养目标重在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等就业能力的提升,以培养出更多满足农村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劳动力,尽快为当地经济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把民族特色融入职业教育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例如,广西职业教育依托千年历史的瑶族医药和药浴,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省职业教育在培训体系中融入唐卡、藏绣等民间传统工艺。这些因地制宜的职业教育培训一方面解决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另一方面也保护、传承和发展了当地传统民族文化,开辟了一条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职业教育新道路。

  三、积极构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是为了培养高素质农民,让农民掌握致富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其风险抵御能力,实现农民就业并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民个体掌握了增收的能力,才能促进民族农村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因此,民族农村地区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家庭等群体的广泛参与,并根据当地经济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提高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

  (一)狠抓民族地区的师资教学水平

  教育的关键是解决人的问题,师资在乡村教育振兴中居于源头地位。对民族地区现有职业教师举办普通话培训班,提升教师的语言文字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考虑到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对于农村职业学校的薄弱师资问题,采取市县职业学校的优质师资帮扶,促进不同学校间教师的交流和合作,以优带弱、优弱共进的方式实现乡村职业教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向农村配置师资,尤其是职业教育方面,瞄准乡村人才结构短板,通过网络远程教育和假期线下培训,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素质。在人员、资金上给予足额的保证,切实提高乡村职业教师的薪资待遇,稳定教师队伍,防止人才流失。将乡村文化和乡村历史融入到乡村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中,从服务于职业教育教师扎根乡土的切实需求出发,增强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教学质量,鼓励教师开展职业教育的教学创新与教育研究,提高教师自身的动力和能力。

  (二)从扶志入手,增强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接受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

  教育的动力来自受教育者自身增强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振兴乡村教育让乡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带动民族地区农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通过职业教育可以提升村民务农、务工和经商的基本技能,为其就业和持续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改进帮扶方式方法,更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这些政策促进了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结合,在民族农村地区树立了自强自立、争先致富的文明乡风。

  (三)将教育发展目标从重教育数量转向数量和质量并重

  职业教育偏重于技能培训,更加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因此,瞄准乡村教育振兴目标,职业教育提供的就业培训、职业教育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应注重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包括与用人单位合作,改进职业技能培训方式,提升职业技术教育效果,开展“干中学”的实践培训模式,有的放矢地组织技能培训;调动企业积极参与职教集团建设;对于外出务工人员,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订单式”培训。另外,对于民族地区的返乡创业人员或者其他创业人员带领脱贫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解决脱贫户的可持续生计问题,给予一定政府补贴,并在贷款、销售渠道等方面提供便利。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还可提供技术支持,培养高质量的新型职业农民,以满足乡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对人才的需要。

  对于刚刚脱贫的家庭,在子女选择职业教育时,为其提供职业规划培训,加强乡村职业教育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加家长对子女自身和职业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子女的职业教育,以减少职业教育选择的盲目性。在推行职业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以就业为目标导向,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应用能力。

  (四)在职业教育中注重思政教育

  民族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婚丧嫁娶、攀比摆阔、不良嗜好等问题依然存在,并且在很多地方根深蒂固,愚昧的贫困文化无疑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绊脚石。在文明乡风的助推下,职业技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步,通过移风易俗、村民公约、树立典范,引导村民摒除陈旧、落后和不健康的思想意识,逐步养成文明、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在职业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等,引导受教育者技能和思想实现全方位提高。

  

  【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2021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优秀学生培养工程项目“四川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可持续生计研究”(2021SYYXSB1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传媒学院)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族地区;职业教育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闫琪)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