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碳”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为抓手 增进地方院校特色优势学科绿色发展成色

2023-04-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是中央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的最新战略部署,显示了国家在“双碳”目标上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碳”的重大战略部署,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为实现“双碳”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教育部已制定并下发了《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这是高校“十四五”时期及至2035年、本世纪中叶碳中和的行动指南,该行动计划的实施将推动和引导全国高校发挥各自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从能源、环境、化工、建筑、材料、装备、经济等各个学科方向积极布局碳中和各方面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为我国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关键支撑。

  当前高等学校学科建设“逐步淡化‘双一流’身份,采取分类评价,引导特色发展”已是大势所趋,这是地方院校学科建设和绩效评估的根本遵循和基本方略。省属高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重要创新力量,通过以所在院校“双碳”行动方案实施为抓手,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在基础理论、工程技术、政策制度和管理方式等方面推动其“双碳”领域跨学科交叉融合。围绕产业“卡脖子”关键领域凝练科研攻关方向,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进而充分发挥绿色低碳相关专业学科办学特色。这是坚决扛起履行“双碳”承诺政治责任,积极发挥高校功能优势的不二之选,也是强化绿色发展战略思维、聚焦学科建设主业、彰显办学优势、突显改革绩效的理想之举,更能吹响新时代新征程上省属高校通过积极服务地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号角。

  当前各地高校“十四五”各项事业规划已发布实施,这将成为未来几年高等院校建设提质增效的重要指引。事实上,各项事业“十四五”规划的时间起点,既是中国“两个一百年”的第一个一百年截止点,也是面向2035年“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的起点。对于地方高等学校发展而言,“大思政课”建设、“双一流”发展、“十四五”规划和综合改革这些宏观命题呈历史性交汇,各自的内涵与内容有所区别,但学科高质量发展始终是重中之重。然而当前省属高校学科建设中尚存在着内生动力不强、家底不清,服务行业能力不足、追逐热点短期倾向明显、学科壁垒较高等问题,与特色优势学科所倡导的内生式发展、差异化竞争、不易模仿和较难替代等典型特征有差距。为此,抢抓“十四五”特色优势学科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和机遇期,以各地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出台为重要契机,针对各院校特色优势学科短板弱项问题加大工作力度,奋力开创高水平绿色低碳学科建设新局面,可以采取以下具体举措。

  一是党政合力共促,强化顶层设计。从实践看,特色学科要少而精、彰显特色,就是要打造“一流”学科或“高峰高原”学科,其发展涵盖着一流创新生态系统的创建,是个综合性系统工程,要超前谋划、长线发展。立足于新发展格局对省属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发展的要求,结合行业部门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根植于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历史发展的土壤和资源禀赋,高举实现“双碳”目标的新时代大旗。在“在哪里”“何面向”“如何去”等重大论断认识上,及管人才、建平台、抓服务等方面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体现高校行政部门的积极担当,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中要用好党政同心、党政共促的组织优势。在“双碳”行动方案赋能绿色低碳相关学科建设上要举全校全员之力,不搞千篇一律,更不“邯郸学步”,可借鉴“作战指挥部”模式,地方高等院校主要领导挂帅任学科建设总指挥,高校各职能部门作为“参谋部”“后勤部”并提供智力信息支持和各项服务保障,各二级学院作为“战斗前线”着力在绿色低碳学科专业(含微专业、辅修专业)、平台和PI团队建设上精准发力,发挥所在高校绿色发展相关学科沉淀的禀赋和内在张力优势,继承传统,坚持改革创新,谋求绿色低碳类特色优势学科在“十四五”时期的新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新发展格局构建展现省属高校应有作为。

  二是全面摸清家底,着力精准实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打造有区域特色、有绿色低碳产业支撑的学科建设格局,集中力量做优绿色低碳特色学科群,实现与低碳绿色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瞄准地方现代产业集群、重点环节和节能减排、气候变化应对等重大社会需求,树立大食物观,建立如大健康、绿色农产品加工、智能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全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台账,动态掌握国内绿色低碳关键共性技术最新进展和国际前沿,并对标对表全面把握所在院校绿色低碳特色优势学科家底及服务相关产业的客观能力,进而精准绘就绿色低碳特色优势学科融入和服务行业部门和地方的“行军作战图”。根据绿色低碳特色优势学科关联产业技术需求详细清单,指导各学科团队、平台,科技特派员、科技副总开展“一地一策”“一产一策”“一技一策”的绿色低碳理论与实践探索,做实做深做细,并根据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需要适度调整,不盲从热点、不轻易更换赛道、更不搞低端内卷,团结协作、久久为功,让绿色低碳相关学科成为服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小巨人。

  三是完善制度体系,明确岗位职责。制度建设是省属院校全面加强改革的必要基础,关乎学科建设做强做优。然而高校多具有松散结合的组织特性,实践中学校高层学科绿色发展的理念和愿景往往难以落实到基层教职工日常工作中。为此,绿色低碳相关学科特色凝练与建设这类学校发展大事要事要“自上而下”常态化开展宣传,可借助教代会、校级媒体、专业刊物、专题研讨开展学科建设大研讨,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绿色低碳相关学科建设主人翁意识,进而形成“自下而上”积极参与和融入机制。同时相关院校所属二级学院作为绿色低碳相关学科建设的实体部门,学院负责人作为学科建设绩效的首要责任人,应主动担责,坚定完成绿色低碳学科建设的年度目标分解任务。围绕建设绿色低碳特色鲜明的特色优势学科,进一步优化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所属一级学术团队建设计划和人才激励措施落到实处,通过绿色低碳学科发展引领计划、各地高等教育学会“双碳”领域人才计划等专项经费保障,对学术带头人和PI学术团队研究予以稳定支持,并积极落实相关待遇,通过制度实现权责相统一的良好氛围,让广大教职员工做好擅长的事。

  四是加强资源整合,全面打通壁垒。全面整合地方院校校内外现有资源,围绕“双碳”目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服务“双碳”目标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强化绿色低碳领域师资队伍建设,打破学科壁垒,避免学术资源碎片化,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学科从“分化”走向“融合”再走向“精细”,做强绿色工业学科精度。强化“学科建设与高校功能”“基础与应用研究”“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定向命题与自主探索”“绩效与岗位责任”等方面的协同,助力绿色低碳学科科技创新最终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跨越。激活高校学科生态对创新资源的天然吸引力,着力在“大学者”“大平台”“大奖项”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快地方高校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整合建设好绿色低碳领域智库平台,实现学科发展不断提速增效。走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创新合作之路,推进学科国际化发展再上台阶。加强学科经费统筹力度,压缩平原、做强高峰,重点支持绿色低碳学科面向地方重点产业集群开展基础研究、基础应用研究及其成果转化,并给予资金倾斜,集中财力办大事,开展有组织科研,提高学科专项资金的执行进度和效率。发挥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面向地方院校开展试点的优势,强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跨界融合,激励产业链全生命周期产学研合作,支持共建共享绿色低碳品牌实验室,有序推进各产业学院可持续运行。

  【本文系2022年度湖北省智力成果采购项目“湖北省属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建设研究”(编号:2022HB-ZLCG-17) 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关键词:“双碳”目标;地方院校;特色优势学科;绿色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