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与自主创新

——基于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2-12-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对中国的社会科学界来说,今年4月有两件大事备受关注。一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对“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总体性规划。这应该是以中共中央的名义第一次从国家战略的层面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制定的发展规划,意义重大。另一件大事是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随着中央关于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要求的提出,学界关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创新的思考和研究逐渐增多。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科都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在思考和讨论,怎样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去探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自主知识体系。目前看来,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如何看待文明互鉴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与此同时,如何看待文明互鉴与自主创新的关系,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和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均明确要求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要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借鉴国外”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之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在高质量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基于中国过去的发展经验,在立足中国的前提下,继续借鉴国外先进的、其他文明中好的东西,使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公共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创新能够更加稳健地、更加扎实地、更加快捷地向前推进?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在本人看来,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特别是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需要进一步强调文明互鉴的价值。其实,在本世纪初,我国公共管理学界就曾提出过一个类似的自主知识体系创新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应对西方公共管理学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的身份危机?西方公共管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就出现过找不到自己的问题,尤其是这个学科有很多内容似乎与现实和其所处的环境不相符、有些脱节,也就是当时人们提出的所谓“身份危机”(identity crisis)。实际上,我国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公共管理学界对这个问题就已经有所意识并且有过一定的反思性交流。公共管理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要把一些核心问题梳理清楚,要基于对中国自古至今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思想智慧,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进行规律性的概括和总结,这是我们在构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时首先应该做的。

  坚持立足中国,合理“借鉴国外”

  现如今,我们处在一个高质量的开放时代,未来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包括公共管理学科,不仅首先要坚持立足中国,而且也要继续坚持合理地“借鉴国外”。就公共管理学科而言,之所以我们强调要继续“借鉴国外”,其原因主要在于:

  一是包括公共管理学在内的人类文明成果,作为古今中外长期积累的文明发展成果结晶,理应为全人类共享。就像很多领域一样,在竞争性的大环境下,各国的公共管理学都处在竞争状态中不断地寻求创新和发展。从人类文明互鉴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客观地对待并正确地借鉴国外先进的公共管理学科成果。

  二是进一步借鉴国外先进的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使我国公共管理的自主知识体系创新,能够在更高起点上,更加扎实、更加稳固地发展。众所周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公共管理学最早是于19世纪中后期在西方国家产生的。公共管理学科在西方长期的发展中有许多好的学术积累和实践经验。而且,西方的公共管理学科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而不断发展,公共管理的成功经验和理论知识也在不断增长。现如今,我们处在高质量的开放时代,不仅应该而且能够进一步借鉴国外公共管理的先进理论与方法以及成功的实践经验。

  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和实践的发展,客观地讲,可以说大多是在借鉴基础上高起点地结合中国国情而不断创新发展的。借鉴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避免因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备导致的简单重复和资源浪费,它可以降低创新发展的成本,使我们的公共管理学科能够在高起点上不断地创新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和实践已取得的许多成就充分证明了“借鉴国外”的重要价值,在高质量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没有理由拒斥外部能够为我所用的好东西。

  四是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创新发展,既要注重基于中国公共管理实证研究的规律概括,又要加强不同国家公共管理学的比较研究。比较研究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寻求有益的借鉴。中国自古至今不乏丰富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但它们往往不够系统、不成体系,有许多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尚未上升到知识体系的学科层次。现如今,在我们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时,就需要对这些丰富的思想智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成功经验进行规律性的概括和总结,将它们上升到系统化的知识层面。与此同时,只有加强公共管理学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借鉴,才能使我们的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有更高起点的创新。而且,我们讲中国特色,也只有在比较中才能彰显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独立自主地走我们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不意味着要消灭文明的差异性,更不意味着拒斥其他文明的先进成果。任何一种文明都不可能囊括人类的全部智慧。为此,我们今天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特别是像公共管理学这种源自于西方的学科发展,应该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思考其他文明与自身的关系,寻找文明交汇的契合点,积极学习并正确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作者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科建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闫琪)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