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体系”建设】中国国家安全学学科之立、学术之变、话语之建

2023-04-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当前,国际格局深刻调整,霸权主义沉渣泛起,地缘冲突此起彼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安全成为推动中国崛起、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坚定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个被确立为国家安全工作指导思想的重大战略思想,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贡献了中国方案,为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为国家安全学三大体系建设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

  走出了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具体阐述了“11种安全”,明确了新时代国家安全的核心要素,为维护国家安全、建设国家安全学提供了重大战略指导。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系统回顾了新时代国家安全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明确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开放和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这一重大论断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总体国家安全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中国国家安全学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引下,实现了学科体系之立、学术体系之变和话语体系之建,正向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家安全学不断迈进。

  国家安全学实现学科之立 

  中国国家安全学科建设是指国家重大利益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以及保持安全能力的知识及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国国家安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紧跟国际形势之变,紧扣国家发展之需,实现了研究机构、一级学科和博士点位的突破,走上了学科体系标准化、体系化和现代化发展之路。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按照一级学科的标准,建设国家安全学科。吉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西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高校,顺应国家安全战略的需求,响应建设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号召,依托学校研究特色,先后成立国家安全学院(机构),推动国家安全学科建设进入“黄金时期”。

  2020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新增“交叉学科”门类,将“国家安全学”作为其“一级学科”,使得国家安全学科正式成为我国学科管理体系的一部分,走上标准化发展之路。

  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同意增列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通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防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10家单位获批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力推动了国家安全学科人才培养向高层次专业化发展,为国家安全学科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国家安全学完成学术之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国家安全学界以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为己任,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核心概念、国家安全基础理论、国家安全域外经验、安全与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国家安全核心内涵不断丰富,形成全方位、多要素、重互动的国家安全体系。不再局限于军事、国土等传统安全领域,而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与生物等诸多领域。

  国家安全学术研究平台逐步搭建,推动国家安全学术创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党报党刊和《国际安全研究》《情报杂志》《国家安全研究》等学术杂志刊刊发了一系列高质量高水平国家安全研究成果。

  国家安全研究领域持续扩展,将学科交叉领域作为重要的学术生长点。国家安全史学系统梳理了自西周以来的历代国家安全思想,“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安全思想成为国家安全学术研究的活水之源;国家安全法学以《国家安全法》为核心,细化研究了反恐怖主义、数据安全、生物安全、反外国制裁、保守国家秘密等国家安全法律问题;国家安全情报学以国家安全情报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国家安全情报系统、国家决策支持和效果评估等领域开展系统研究。此外,国家安全理论、国家安全管理、网络安全等国家安全相关专业迅速发展,共同构建起中国国家安全学学术体系的“四梁八柱”。

  国家安全学推动话语之建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引下,中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建设围绕“为谁说、由谁说、说什么、怎么说”的主线,推动国家安全教育,完善国家安全法律体系,健全国家安全传播体系,实现“中国立场,世界表达”。

  中国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成为培养安全意识、凝聚安全共识的坚实基础。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加强国家安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2020年《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从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实施途径、考试评价以及管理与保障等方面,对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一体化建设作出精细安排与部署。这表明我国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已经进入社会、政府和学校教育“三位一体”的新阶段。

  中国国家安全法律体系日趋完善,成为表明中国立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刑法》《刑诉法》《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等基本法律中涉及国家安全的法律条款。二是以《国家安全法》为主的一般(专门)法律,包括《反恐怖主义法》《反间谍法》《网络安全法》《保守国家秘密法》等配套法律。三是《国家安全法实施细则》《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实施细则》等行政法规。四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办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办法》等地方性法规。上述法律法规共同构成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律体系,体现了国家安全法治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中国国家安全传播体系不断健全,成为传播中国理念、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途径。2015年《国家安全战略纲要》审议通过,明确了“全面、共同、合作、可持续”全球安全观。2017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既强调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和普遍安全,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了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界限,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强调人类是休戚相关的安全共同体,各国要秉持开放的多边主义,共同应对世界安全挑战,为回应全球安全治理的时代之问,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以坚定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国家安全学蓬勃发展,成绩喜人。新征程上,国家安全学必将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引下,应时代变迁,立时代潮头,发时代先声,走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打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安全基础。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院长、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王晏清)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