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理中国】全球治理背景下如何推进全球能源安全体系改革

2023-01-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能源安全目标的三个维度

  全球能源安全体系改革的目标存在三个维度:安全治理维度、经济治理维度和气候治理维度。在大国竞争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可以单独维持所有维度的能源安全。当前,美国和俄罗斯可以在安全治理维度发挥更大影响力,但是中国、中东海湾国家、欧盟等各自在后两个领域占据优势,是参与能源安全体系改革不可或缺的力量。此外,三个维度的能源安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国家和地区不可能单独实现其中一个维度的能源安全,只有三个维度兼顾的全球安全体系改革才能实现真正的能源安全。

  1.安全治理维度

  安全治理维度的能源安全是指能源供应不受地缘政治、外交关系、地区冲突、暴力袭击等事件的影响,能源基础设施和能源战略通道可以保持正常运转和畅通。在大国竞争时代,安全治理维度的能源安全问题特别突出,正在发生的战争、地区冲突和政治外交关系分裂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国家间能源合作。例如,2022年2月开始的乌克兰危机和美欧对俄罗斯的能源制裁造成欧洲能源危机,美国对中东海湾地区事务的干预影响这些国家的能源出口稳定,伊朗、利比亚和委内瑞拉在制裁下难以恢复昔日能源出口水平,沙特和阿联酋石油提炼设备和霍尔木兹海峡油轮遭遇导弹袭击导致油价上涨等。此外,现在已经有部分国内外专家提出,现在全球政治格局已经处于“新冷战”之中,并提出“第一次冷战”的概念,意味着“第二次冷战”已经到来。如果大国政治外交关系处于冷战局面,那么一方的绝对安全就意味着另一方的不安全,能源安全作为政治安全的内容之一,也就不可能存在全球能源安全,只能是大国竞争中的相对安全。因此,安全治理维度的全球能源安全体系改革需要大国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安全和世界和平。在战争和地区冲突不断的地区环境下,在恐怖袭击威胁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国际环境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实现绝对的能源安全。

  2.经济治理维度

  受极端天气、供求结构、地缘政治等诸多因素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和液化天然气价格会大幅度波动,对生产国和消费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都会产生不利冲击。如何从经济治理维度稳定国际原油价格和液化天然气价格,是能源安全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2022—2023年欧洲和北美的冬季,能源消耗量上升,但是对俄罗斯的能源制裁导致能源供应下降,造成天然气短缺和电力价格上涨叠加的能源危机。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也可能损坏能源供应和电力基础设施。在亚洲和南半球温暖的热带地区,夏季室内降温需求导致能源消耗量上升。同时,热浪和干旱使得水力发电面临压力,不得不转而消耗更多化石燃料用于发电。例如,2022年1月,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历史性热浪造成大规模停电,影响了约70万人。稳定能源价格,避免能源价格危机,需要各国从国际格局和地区安全出发,在全球范围内调节市场供求结构,应对突发事件和极端天气对能源安全的冲击。此外,共同维护能源供应链的安全,避免能源供应中断的能源危机,保护能源数字化基础设施,避免能源生产、运输和提炼设施的损坏,也是关乎所有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安全利益的关键内容。

  3.气候治理维度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化石燃料消耗及由此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是造成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然而,人类并没有停止从煤炭到石油和天然气的化石燃料消耗,甚至是逐年增加,扩大开发和使用范围,长期忽视了化石燃料对气候、生态环境和健康的破坏性影响。这就要求全球能源体系的改革要纳入降低碳排放、维护生态环境等气候治理目标。全球能源消费的实际情况是,在大部分国家的基础能源消费来源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仍然占绝对比例,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占比较低,世界期待的能源转型并没有到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人均用电量仍处于上升时期,对能源的需求也在持续上升。这就需要改革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在降低碳排放、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同时,满足能源消费需求。

中东海湾地区三个维度的能源安全问题及应对

  以上三个维度的能源安全需要生产国和消费国共同解决。以中东海湾地区为例,该地区位于亚洲和欧洲、亚洲和非洲之间贸易枢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主要大国不得不与中东国家,尤其是海湾国家合作。中国和欧洲进出口商品的物流渠道需要经过中东北非地区的关键海峡和水域。中国是海湾地区最大贸易伙伴国和最大石油进口国,购买了沙特出口石油的四分之一,并计划以人民币结算石油产品。但是,海湾国家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为国内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造成气候和环境危机(气候治理维度),国内能源消耗上升威胁能源出口收益(经济治理维度),能源基础设施和关键能源运输通道遭遇导弹袭击等安全威胁(安全治理维度)等。中东海湾国家能源出口国面对的能源安全问题,也同时威胁到中国等能源进口国的能源安全。

  针对国内能源消费结构以化石燃料为主造成的气候和环境危机,海湾国家正在采取碳捕获、封存和利用技术,构建循环碳经济。海湾国家认识到,依靠现有技术和资源储备,在短时间内放弃化石燃料是不现实的,也不能要求其他国家放弃化石燃料,否则他们的能源出口安全会遭受灭顶之灾。因此,全球能源转型只能循序渐进,同时寻找更加可持续的解决方案。目前,海湾国家尝试在化石燃料开发和消费的过程中引入碳捕获技术,实现碳的循环再利用,以达到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危机的目的。如果循环碳经济是切实有效的,主要化石燃料消费大国应当加以引进利用,解决能源安全在气候治理维度面临的困境。

来源:视觉中国

  针对第二个问题,即国内能源消耗上升威胁能源出口的问题,海湾国家采取了与中国等国合作,采用节能技术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的措施,以尽可能节省化石燃料消费用于出口,确保化石燃料仍处于国家经济支柱地位。在清洁能源领域,阿联酋和沙特分别宣布在2050年和206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承诺,减少经济对化石燃料出口的依赖,制定了开发高效的清洁能源的长期目标。例如,韩国公司KEPCO赢得了阿联酋的巴拉卡核电站的建设项目。沙特的核电项目也在规划之中,中国、俄罗斯、韩国等正在争取投资于沙特核电的机会。但是这些经济领域的合作往往遭遇恶性竞争和政治干扰。例如,美国宣称不会把中东地区交给俄罗斯、中国和伊朗。因为在美国看来,与日本、印度和韩国的投资不同,中国与美国及其盟国的对外投资理念不同,中国是真正可以平衡美国的力量。

  最后一个也是最为棘手的问题是共同维护能源基础设施和关键能源运输通道的安全。这需要大国合作甚至做出一定的妥协,才不至于两败俱伤。美国一直是中东地区事务的主导国,与沙特等产油国保持着合作关系。但是在过去几年美国与沙特在石油产量、人权及地区安全秩序等问题上的分歧以及中国在中东投资领域的扩大,中东海湾国家在中美之间趋向平衡或者从单极向多级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过去二十年来,美国越来越难以维持在中东地区的单极主导地位,美国拜登政府也在调整中东战略,最明显的改变是不再把维护与中东盟国的关系放在第一位,而是更多地与欧洲、澳洲和亚洲的所谓“自由世界”国家结盟,以应对中国崛起对其全球霸权地位的挑战。这就导致美国对中东海湾地区的安全承诺下降,能源基础设施和关键能源运输通道多次遭遇袭击。但是一旦中国参与维护地区安全的军事和政治外交行动,就会引起美国和欧盟的警惕,担心中国填补该地区的安全空白。

大国合作构建新型全球能源安全体系的路径

  1.气候治理维度的合作路径

  实现气候治理维度能源安全目标的路径有两个:一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二是节能。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方面,要降低煤炭等碳排放量较高的化石燃料消耗,增加核能、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消耗。从全球范围来看,核能、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储备相对丰富,完全可以部分替代煤炭和石油等高碳化石燃料。世界上并不存在某个国家生产的天然气不适宜消费的客观因素,但是主观因素制约了低碳能源的全球配置。以天然气为例,常规天然气储备丰富的中亚里海地区、中东海湾地区和东南亚南海地区,以及页岩油气储备丰富的北美和亚洲地区,都没有形成完全开发和自由贸易。如果这些可开发的天然气资源不再受到技术、政治和贸易保护主义制约,完全可以用更多天然气替代煤炭发电满足全球电力上升的需求。再比如核能的开发应用,第五代核技术和小型核反应堆既可以满足分布式发电的需求,也可以达到核能的安全应用。但是,美国和国际核安全组织以核不扩散为由阻止许多国家的民用核能技术进口和核能设施的建设,导致核能作为清洁高效的能源一度被亚洲和欧洲多数国家弃用,许多发展中国家也“谈核色变”,坚决放弃开发核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用也是如此,受民粹主义、极端环境保护主义人士的阻扰,可再生能源发电厂的选址、跨境电力传输和智能电网的建设被一拖再拖,最终很多大型项目都不了了之。国际能源署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需要调整政策,鼓励各国以最大限度开发节能技术、低碳能源和清洁能源为目标,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同时,改革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融资机构,发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等新兴金融机构,制定新的节能、低碳能源、清洁能源标准,为这些跨国项目在第三世界的开发和投资提供有利条件。

  2.经济治理维度的合作路径

  中东、东南亚和南美地区的欠发达地区非常需要大规模投资开发能源资源。引进大规模投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帮助这些地区解决资金缺口和技术难题。近期欧洲也有兴趣大规模进口海湾地区和东南亚的天然气。与欧洲相比,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市场可以提供更长远、更大规模的市场,以及更多投资机会和平衡力量,而欧洲和美国开发替代能源的能源转型较为领先,市场规模在逐渐收缩,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呈总体下降趋势。因此,全球能源出口国的化石燃料出口方向正在做出调整,即从西方转移到东方。这导致西方国家在稳定原油价格、调整能源市场结构、实施能源制裁的能力都在下降,主导全球主要地区事务的能力也在下降。为了维护能源市场稳定,维持大国力量平衡,大国可以在超大型能源项目的投资和融资领域作为合作开端。例如,为实现经济多样化改革目标,降低对石油的经济依赖,能源出口国正在规划投资于国内的超大型清洁项目,包括核电项目、超大新型智慧城市、旅游文化项目等。这些超大项目不仅需要大规模融资,而且需要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技术服务。目前,中国、美国和欧洲国家是最有潜力的合作对象,大国在超大项目上的合作既可以帮助这些国家实现经济转型,又可以通过经济合作继续维持在全球经济领域的影响力,降低由于国际能源价格波动造成的经济周期性危机,实现能源安全的经济治理目标。

  3.安全治理维度的合作路径

  在安全、政治和外交领域,如果美国继续把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甚至是敌对国家,很难想象中国会继续允许自己的能源安全战略通道置于美国的控制之下,美国也不会允许中国继续在中东和东南亚地区安全和能源通道安全上“搭便车”。因此,中国能否在能源安全的安全治理领域发挥作用,主要取决于美国对中国的政策。一定程度上,中国在地区安全和政治外交领域发挥的作用是中美大国竞争在地区范围的延伸。从当前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来看,美国并没有把中国作为地区稳定的依靠力量,而是把中国排除在外。因此,中国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护能源安全战略通道安全,保护资产和人员安全等海外利益。但是,由于中国还不具备独自承担维护地区安全的能力,多边合作将是与美国不同的战略规划。以中东地区为例,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强调中国对中东“新安全架构”的支持。沙特等中东海湾国家是多边秩序的倡导者,有兴趣加入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来实现多边合作。美国则构建I2U2之类的“新安全联盟”,遏制中国的目的明确。中国将联合可以联合的主要力量,与对中东地区稳定有同样利益诉求的国家合作,甚至是美国的传统盟国,例如日本、韩国、印度、沙特、以色列等一起维护中东地区安全。在中东地区多层次、多边的地区安全架构下,美国不再是唯一的主导国,中国、亚洲其他国家、欧洲、俄罗斯也将在中东地区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毕雁)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