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出版助力推进“三大体系”建设
首先,学者研究工作完成后,下一步便是研究成果的出版。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是推进学术发展的重要环节,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学者能够便利地让他人了解其研究及其成果,或是肯定,或是质疑,学术就是在相互砥砺、琢磨中不断前行的。作为学术出版机构,自然就成为向学界提供学者研究新进展、新成果的担当者,通过不断推出优秀的学术论著,反映各学科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也就能不断反映“三大体系”建设的进展与成就,同时也能在期间发现不足并予以更正。通过出版社与学者的联系,反馈各种情况,进而推动学者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即学术出版单位,作为重要的中介来传播学术研究成果,推进学术的交流与互动。对于学术的传播,出版机构非常重要,通过学术出版这样的中介环节,能够把体现“三大体系”建设进展的学术成果传播出去,促进学者的交流互动、砥砺琢磨,从而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化,使“三大体系”建设在不断向前。这是学术出版本身特点决定的。
其次,学术出版即是评价和筛选的过程。对于选题内容,出版社会从专业的角度、结合选题或是某一研究领域学术成果的出版情况,给出综合性的意见,依据对于“三大体系”建设要求的理解,选题在话语表述、学术范畴及学科内容等方面,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学术出版能让学术成果在内容上完善,框架结构、表述形式等方面更符合“三大体系”建设的要求。严谨认真的学术出版,可以在“三大体系”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学者的成果能够在出版环节得到完善和提高。这样才能符合专业学术出版的要求,才是真正的学术出版。
最后,学术出版能够更好地推进“三大体系”建设内涵的逐步明晰。如今讨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怎样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怎样才是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现无论是一级学科还是二三级学科,大体上是近代以来根据西学建构起来的。在“三大体系”建设过程中,西方传来的学科体系,如何融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体现中国优秀传统学术的意蕴,需要认真思考明确。怎样的话语体现出中国特色?可能这需要在“三大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明晰。学科体系在更新完善中,如何保留西方学科体系等的精华,融合进自身的创建之中,进而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等等,均需要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中,在学术出版传播中逐步明晰。作为学术出版,在体现“三大体系”建设的学术著作中,把“三大体系”的内涵逐步明晰起来,真正让外界了解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才能够证明“三大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成就,此过程可能需要较长的过程。
从国际角度看,以往西方的学科分类非常明晰,现在越来越交融。比如近邻日本,日本大学、研究机构的学科分类不仅与中国不相同,他们与其依傍的欧美国家也有很大的不同。在翻译出版过程中,把其他国家可资借鉴的东西,通过学术出版充实我国的“三大体系”建设,也是重要的工作。学术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把其他国家优秀的学术内容,通过图书翻译出版的传播,给我国的学术建设提供他山之石。
进一步提升学术图书出版品质
近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显著。连续多年,全国近600家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每年大约有20多万种,包括教育读物、普及读物甚至是少儿读物。严格意义上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图书每年大概有两万左右,其中不乏品质很高、有研究深度的图书。但雷同、重复、低水平的图书也存在。在保证数量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图书学术质量将是今后学术出版的重要方面。
今后,各学科优质图书的建设仍需努力。对此,各出版社意识到此问题,很多出版社近年强调,抓各学科有突出亮点的优质图书,在数量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多出优质图书。未来各家出版社还会有所提升,优质图书会在出版界、学界发挥更好的影响。
近年,哲学社会科学出版有很大发展,国家加大对出版的支持力度。出版业的繁荣发展,使以往较少出版或是不以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为主的出版机构加入进来。比如说上市公司的中信出版社,体制机制灵活,出版了很多哲学社会科学相关的研究著作。其运作模式、宣传力度,相比传统出版社有很多创新,出版的书籍能够吸引研究者的关注。再比如机械工业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等,近年也加入其中。由此,新兴出版社与传统出版社,在相互竞争和互相促进中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出版的繁荣。
推动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
出版社每年会有关于下一年度及更长远一些的发展规划。从学术出版角度出发,规划不针对某个年度,会更着眼于未来的三五年乃至更长时段。对于各学科中我们所了解的重点研究,出版社有长期跟进。
如今,出版社强调的是各个学科出版要有重点研究领域以及重点学者。研究机构的重点研究项目,要凸显在出版方面比较有优势的重点学科,比如社会学、历史学等。做到强者更强,学问做得深入,要更好地发挥出版社对于学科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作为学术出版阵地,意识形态导向把关,要放在首位。保证意识形态方向正确,保证出版导向、学术导向的正确前提下,追求更高的学术出版品质。提高优质图书的占比,减少无效的出版,对于低水平的图书出版要坚决抵制。在稳定数量的前提下,加重质量考核的比重。2022年,出版社将在评价考核方面进一步完善导向性,引导大家进一步做好学术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网 胡子轩、关锐采访/整理)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